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拒赴慈善晚宴未必没有慈悲心

(2010-09-29 21:40:27)
标签:

巴菲特

比尔·盖茨

慈善晚宴

名单

平民晚宴

观念

制度

试金石

契机

杂谈

分类: 时评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广发英雄帖,邀请50位中国富豪共赴9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慈善晚宴。巴比二人尚未为晚宴备好行装,此事已被国内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据传有近一半受邀富人表示拒绝赴宴。
    今晚,这场传说中的“鸿门宴”如期开席。今日《新京报》整理出了一份不完全名单,罗列了一些赴宴和不赴宴的受邀富人,同时还透露,几位自由职业者在各大网络论坛发帖,发起了一场平民慈善晚宴,召集56个人参加,并向巴比二人发出邀请,但是谢绝中国的明星、富豪新贵参与。
    平民慈善晚宴叫板巴比慈善晚宴,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个噱头,无非是想传递“人人皆可做慈善”的理念,并借此表达对部分受邀富人拒绝出席巴比晚宴的不满,造成“平民有爱心”和“为富不仁”的强烈反差,对不赴“鸿门宴”的富人形成某种舆论压力。从诸多网友的留言看,此举有一定效果,拒绝赴宴的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等人果然挨了不少板砖。
    不赴“鸿门宴”的富人果真就没有慈悲心吗?我觉得不尽然。此前巴比二人已明确表示不会在晚宴上劝捐,而部分受邀富人仍然对晚宴有戒心,此中一定另有原因。日前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接受央视采访,称他个人并不完全认同巴比的慈善理念。曹德旺早在两年前就宣布捐出个人资产和股票的70%用于建立慈善基金,按理说与巴比二人应有共同语言,连他都觉得巴比的慈善理念未必适用于中国,遑论其他富人。
    部分中国富人与巴比“话不投机”,首先在于双方慈善观念有差异。吾国传统文化从不缺少慈善因子,儒道释三家经典中都有劝人向善的表述,然则国人深受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一般认为个人“发迹”之后才有责任去“兼济天下”。曹德旺先生曾表示,中国民企和富人大多还处在创富阶段,“裸捐”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况且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未必不如“裸捐”有价值。
    再则,国人从来都遵循“救急不救穷”的扶危济困之道,与西方文化中将慈善作为公民日常必修课的理念有所不同。2008年号称“中国公益元年”,当年全社会慈善捐款超千亿元,与汶川地震有莫大干系,这说明中国富人的良心在“危急关头”还是能够发挥作用的。
    巴比慈善理念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慈善事业屡屡遭遇制度上的肠梗阻,比如慈善机构官民不分、慈善账目透明度不高、激励慈善的税收制度落后……凡此种种,都对中国民间慈善发展和“富人的良心”构成极大制约。民政部慈善司前司长王振耀号召中国的亿万富翁每年捐100万,此举看似不难——100万对于亿万富翁而言不过九牛一毛,但这100万捐给谁、如何有效监督,亿万富翁们只怕心中没底。
    巴比慈善晚宴不劝捐,但“传经授道”是免不了的,中国富人们在晚宴上总得表个态,这也是一种道德压力。赴宴的富人固然值得赞许,至于没有赴宴的富人,我也愿意相信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该出手时会出手”。从某种意义上说,巴比慈善晚宴还没开张就制造出这么大的舆论反响,在民间掀起空前热烈的慈善大讨论,巴比二人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巴比晚宴可视为某种契机,借以反思我们的慈善观念、慈善机制还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之路。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将这场晚宴当做真假慈善的试金石,也不必纠结于哪些富人赴了宴,哪些富人没赴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中国人的事情还得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