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理水患:平时若灾时

(2008-06-17 00:41:02)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天空下一场雨,在吾等凡夫俗子眼中,就是一场雨。可是在智者眼中,一场雨也蕴含着丰沛的信息,可以得到别样的解读。
  有人问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她认为一场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窝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以此比照自14日晚间以来昆明的这场强降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离“发达”还有相当距离——部分路段已成汪洋一片,最深淹水点积水深达4米,许多店铺被淹,排成长队的汽车在黄泥汤里如蜗牛般匍匐前行……晚报的说法很形象:一场暴雨淹瘫半个昆明城。
  “一雨成灾”已成昆明之痛,每逢雨季来临,部分城区几乎年年遭水淹,市民饱受水患之苦。席子营农贸市场的菜农张大姐说:“下水道简直就是摆设。”此言虽偏激,却也不无道理。晚报记者的调查表明,部分城区屡遭水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排水管道长时间没有疏通”,有些路段地下的排水管网,竟然找不到管理和日常维护的主儿,非要等到路面被水淹了,才由防汛抗旱指挥部出面抢修。
    值得一提的是,年年逢雨必淹的北市区红云片区却经受住了这次降雨的考验,路面上没有一处积水。这完全得益于自今年3月10日开工建设的红云片区防洪抢险应急工程已于6月1日全面竣工,这个政府投资5000多万元的“手术”刚好在这场暴雨中出色地发挥了作用。可见,并非所有的天灾都是人力不可抗拒,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做到未雨绸缪。
  说到治理水患,人们经常提起大禹。禹和鲧治水方法的不同,往往被总结为一个疏、一个堵。依笔者所见,这只是表面的不同,真正的差别在于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堵”是一种应急反应,是在水患发生时冲上去迎战;而“疏”重在平时的标本兼治,将治水看做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实大禹治水的精髓是:治理水患是一种常态,平时若灾时,灾时若平时。
  人们多把大禹视为一个治水的英雄,其实他最大的功勋是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堪称国家的王朝——夏。一个治水的英雄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任政府首脑,这很具有象征意义——人们自愿组建政府,部分原因是为了战胜来自大自然的灾害。可见,为人民抵御自然灾害是政府的天然使命。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出现呈越来越频繁的趋势,这对政府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