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时评 |
笔者于20年前在大学尚未扩招的年代闯过独木桥,成为在大学校园中度过4年青春岁月的幸运儿之一。那年月金榜题名,尤其是考上一所名校,足以让父母津津乐道,让同辈人分外眼红。尽管20年来笔者虚度光阴,至今仍是一介白丁,但每次回老家与当年落榜的高中同学聚会,那些发了财或做了官的旧友们对我依然不敢小觑,至少我的人生比他们多了一样东西——4年的科班生涯。
作为现行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应试高手,我从不觉得当年能考上大学就比别人强多少,无非是死记硬背的功夫胜人一筹。回首4年大学校园生活,要说学到了什么足以养家糊口甚至扬名立万的本事,那是自欺欺人,但象牙塔中的经历仍令我无时或忘——那不单是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更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大学校园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开放环境和学术氛围,让我学会了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4年的大学生活对我的影响,超过了此前17年的总和。今天的我之所以是“此我”而非“彼我”,与这4年的校园生活关系甚密。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述这段个人历史,是想说大学校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有其不可替代的特别意义,这正如当过兵和没当过兵的人还是有些不一样的,跟摸没摸过枪关系不大。时至今日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使上大学成为多数人可以企及的梦想,即使你错过了太阳,还有月亮——成人高考为许多无缘高考或在高考中惨遭滑铁卢的人开启了通向大学的另一扇门。古语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成人高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可以帮助许多人一圆大学梦,还在于可以保证不同年龄段的公民都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只是这扇门虽然日渐开阔且畅通,但门里的风景却是别有一番滋味——记者日前从省招考办获悉,今年我省成人高校脱产生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在5%以内。此即意味着,只有极少数通过成人高考的考生可以在大学校园中完成学业,大部分上线考生只能通过在家中自学外加老师远程辅导的方式“上大学”。基于自身经历,我认为这样的高等教育是残缺的——没有校园生活的高等教育,学生所能学到的只是书本知识,而无法感受到大学校园的人文情怀,而后者对于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换言之,不脱产的成人教育只是一种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
综观世界各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经验,改变高校的封闭式结构、尽一切可能向社会开放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美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高校对成人的开放性几乎达到了没有什么限制的地步,从图书馆到各类校园科研机构,都不拒绝“非传统型学生”。在日本,更是用制度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向社会敞开大门,广泛吸收在职成人进入高校学习。
我理解成人高考压缩脱产生招生比例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让稀缺的高校教育资源更多地为从高考中脱颖而出的“正规军”服务,但这显然忽视了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于终身教育的渴求。特别是那些靠纳税人上缴税金维持运转的公办高校,没有理由拒绝任何一个公民的求知欲望,无论是谁,只要他具有学习的能力和愿望,在他的一生中,任何时候都应该有走进大学校园、大学课堂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