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这场发生在2006年末昆明市街头的“角色换位秀”令笔者想起了央视教育频道年初播出的一个系列节目《交换》,二者的手段和出发点完全一致:让两个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彼此感受对方的生存状态,从而增进理解。鉴于近年来各地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屡有发生并引起民众普遍不满的客观现实,选择城管和小贩作为“角色换位秀”的“主演”无疑具有现实意义,目的也达到了:两位“演员”都亲身感受到对方生活或工作的艰辛,正如报道中所言:因为换位,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和谐。
于是,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大家都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城管和小贩之间的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
但笔者以为,这顶多算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贫富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富人有富人的烦恼,但不会因为大家都有烦恼,就可以消除社会上的仇富心理,希望通过个别人一时的角色转换来达到教育当事人或民众的效果,以期化解和消除普遍存在的矛盾,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构想。
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人对自我及他人的认知,而这些在相当程度上被约定俗成了的认知决定了城管和小贩不可能通过一次“角色换位”达成真正的理解。经过一天的“换位表演”,两位“演员”见面时仍旧互相诉苦,城管阳兆平说:“其实我们干城管的,比你们卖菜的还辛苦!”小贩陈七则说:“那怎么可能!你们再怎么累,可是领着好高的工资,我们不摆摊就活不下去!”
城管和小贩的矛盾说到底源于一方是高高在上的执法者,而另一方则是被执法的对象,“麻烦的制造者”。在笔者看来,包括城管、工商、税务等在内的政府部门都应该是为公众提供服务者,也就是说,城管的工作重心应该是为包括小商小贩在内的城市生存者提供服务,而不仅仅是对他们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执法。但在报道中我们看到,城管面对流动小贩时仅止于收缴他们的生产工具等器物,搞得一片鸡飞狗跳;而已经在农贸市场有固定摊点的小贩陈七依然留恋在街头“打游击”的日子,因为不用交每月240元的摊位费。看来,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人的生存权永远是第一位的。很难想象,一个今天不卖菜明天就没米下锅的流动小贩在面对城管的驱赶时,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并主动去理解城管工作的辛苦。因此,不真正解决小贩们的吃饭问题,就很难达成城管和小贩之间的和谐。
后一篇:活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