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如一日
“……你不是算不出来,而是根本没用心。下回先自个儿好好想想!”邢印达轻轻地拍了拍小男孩的后脑勺,从人缝里探出头,冲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劳驾您再等一会儿,孩子们每周才能来一次,挺不容易的。”而后又被一群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淹没了。
邢印达瘦瘦小小的,搁在人堆里很不起眼。今天是周末,已经是下午六点来钟,课早上完了,但邢印达还走不了,他得给那些提问题的孩子和家长—一解答,直到他们满意为止。这样的情景在邢印达的生活里出现了整整二十年——自打1984年从北京第三师范学校毕业,他就没离开过北京市少年宫的这间围棋教室。窗外就是著名的景山公园,景山上的树黄了又绿,绿了又黄,邢印达也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学生进人不惑之年。
从入门班到高级班,每年在少年宫学围棋的孩子有一百多个,水平低的刚知道立二拆三;水平高的有业余强5段,邢印达让先都吃力。很难想象,这样的一群学生,邢印达都得带,因为少年宫只有他一个围棋教师。
邢印达教棋跟别人不同,他非常注重基本功的全面和因材施教。一船业余高于授徒,总是比较强调中盘计算力和局部的攻杀技巧,可邢印达觉得要想成为一流棋手,良好的大局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往往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形势判断能力。另外,他在教学中从不偏重于某一种棋风,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为了积累实战经验,他用五个网名在网上下棋,分别采用五种不同的棋风,一会儿走大模样,一会儿走地铁流,一会儿是日本的本格派,一会儿是韩国的野战派。
一到下指导棋的时间,孩子们既兴奋又紧张,因为不管让几子,邢老师一招一式绝不含糊,该赢的时候一点儿都不留情面。有些孩子自尊心强,输了棋就哭,邢印达硬起心肠,下次对局时还这样。在他看来,认真下好每一盘指导棋是对
学生的尊重和负责任。其实,邢印达平时并不严厉,表扬、鼓励学生的时候居多,不过一到棋盘上那就是另一回事。最让邢印达感到高兴的事,就是经过几年刻苦的学习,学生从被让九子一直打到让先,最后还赢了他,那将注定是个不眠之
夜。
家长们都说邢老师棋好,人好,教学有耐心,有方法。但他们中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貌不惊人的邢老师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一直是驰骋全国业余棋坛的一员骁将。
邻居家的大哥
“我们院里有个比我大几岁的男孩,家庭条件比较好,弹吉它、打乒乓球什么都会,还会下围棋。那年月下围棋的大少了,他老是找不着人玩,就教我下。一开始让儿子,不到三个月就一个也让不动了。”
邢印达说的这个比他大几岁的男孩名叫郝大卫,七十年代他们一起住在北京城南的一个小四合院里。那是1978年,邢印达十四岁,照现在看来学棋是晚了些,可邢印达觉得在那个年代能学会围棋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了。
仿佛是具有一种魔力,围棋一下子就迷住了少年邢印达,放学回家,书包一扔便泡在棋盘上。很快,他就不满足于和邻居家的大哥下着玩过棋痛了,总想更进一步领略围棋的奥妙。可那时候围棋书籍太匾乏了,书店里只能买到一本入门
读物《学围棋》。好在邢印达的父亲认识当时北京棋院的一个采购,这位老兄隔三岔五能从棋院里“借”出一两本棋书。但毕竟这是“不告而借”,所以必须尽快归还,否则脱不了干系。一本棋书哪能两三天就搞懂?干是邢印达就点灯熬油地抄,先抄下来再慢慢琢磨。
真正引领邢印达走入围棋殿堂的是北京市体校的翟燕生老师。当时邢印达没事就往体校跑,翟燕生见这孩子悟性好,求学心切,就开始教他系统的围棋知识。当时和他一起学棋的,还有后来大名鼎鼎的张文东九段。在翟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才一年时间,邢印达就在北京市少年围棋比赛中勇夺第一名。
1984年从北京市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邢印达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北京市少年宫担任围棋老师,注定一生与围棋结缘。有一段时间,他经常到中国棋院担任职业比赛的记录员,有幸亲眼目睹职业高手的对局。见他谦虚好学,陈祖德、王汝南、华以刚等老一辈国手和聂卫平、马晓春、俞斌等当时中国棋界如日中天的风云人物都曾指点过他,他们或是与他下指导棋,或是耐心地为他作大赛精彩对局的复盘讲解。得到高手的指点,邢印达受益良多。
回想起学棋路上的点点滴滴,邢印达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反复地说一句话:“欠人家的太多了,不知道怎么报答才好。”他经常提起郝大卫——那位第一个教他学棋的邻居家的大哥:“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棋道艰深
“我这人其实特笨,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好,理科的东西觉得太高深,文科又怕背,记性不好。就拿下棋来说,我其实记不住几个定式,碰上复杂的就躲,躲不过就慢慢想,不像孙宜国、邵光他们,特聪明……”
邢印达很推崇他的两个好朋友、同为北京围棋界业余强豪的孙宜国和邵光。要说邢印达笨,那是绝无可能,否则他就不会取得一系列骄人战绩——8次出征全国“晚报杯”均名列前矛,前后十多次在北京市各种业余围棋比赛中荣登榜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邢印达执北京业余围棋之牛耳,所向披靡。
邢印达根本记不住自己都拿过些什么奖,什么名次,一到需要填表格、报履历的时候,都是他妻子代为整理。他说自己笨,可能就在这里吧。如果说邢印达记性不好,不如说他是选择性失忆:有些东西记不清,有些东西却是刻骨铭心。拿棋来说,胜局虽多,可都没留下太深的印象;说起失利,却如数家珍——1981年全国少年围棋锦标赛对蒋丹宁,形势占优的时候却因信心不足而认输,追悔莫及;1983年首届北京业余围棋定段赛,因轻敌输掉了一场关键性比赛,痛苦了好几天;1988年全国“晚报杯”赛本来有机会拿个人第一,比赛期间听说有记者要采访,结果心神不宁导致败局,坐失良机;2001年全国业余围棋大奖赛对付利,因优势局面下一再退让而痛失好局……
最让邢印达难以忘怀的是对日本职业七段岩田一的一局棋。那年岩田一带着他的学生来中国访问交流,与邢印达进行了一盘友谊对局。邢印达竭尽全力,最终仍败下阵来,事后多次复盘,竟然找不到一丝胜机。邢印达一方面心服口服,一方面又深深意识到自己与职业高段棋手之间存在的差距。时至今日,他依然不时将这盘棋拿出来重摆一遍,总问自己:真的就没有取胜的机会吗?
赢棋的快乐往往是瞬间的,而输棋的痛苦总是在邢印达心中久久挥之不去。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如此迷恋围棋呢?也许只能用齐奏的一句歌词来解释:痛,并快乐着。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利中,邢印达深感棋道艰深,但他并不畏惧,反而更加坚定了为之终身求索的信念。
生活比棋盘更宽广
“小时候没好好念书,文化水平不高,就知道一门心思下棋,总觉得只要棋好,其他的都无所谓。现在想想,还真不是那么回事。”
邢印达看起来随和,骨子里却挺倔,尤其是年轻的时候。一次全国少年围棋锦标赛,邢印达战绩平平,已经没有希望拿好名次了,队里的老师出于集体荣誉考虑,就叫他让棋——对阵本队另一有希望夺冠的选手时,只能输,不能赢。邢
印达偏偏不服输,楞是赢棋了,结果弄得老师很不高兴。
刚参加工作时,邢印达的倔脾气给他添了不少烦恼。少年宫围棋室的卫生做得比较差,邢印达为此经常挨领导批评,他不服气,认为教好棋、学生参加比赛能拿好名次才是最重要的;自己尽心尽力,可有的学生就是不长进,教学没有成
就感,很苦闷;工作不顺心,出去比赛成绩起伏不定,输棋后痛苦更加难以排遣。凡此种种,都让邢印达感到困惑与茫然。
2000年,邢印达脱产两年到中国工运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他深感学习的重要性和知识的作用:以前很多问题想不明白,郁积在心里很难受,现在才知道很多现象都是可以解释的,生活里除了围棋,还有很多别的东西也很重要,比如如何做人,如何看待成败得失。
现在,邢印达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把教室擦得窗明几净,棋具摆得整整齐齐。他明白了很多道理: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棋艺,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得从自身做起;人各有志,有的孩子学棋很专注,志向远大,有的只是把围棋当作一个普通的爱好,进步不快也不可强求;有机参加比赛,他的心态也平和多了,不那么看重胜负,而是看重棋本身,只要在棋上有收获就心满意足。
从棋盘上抬起头,邢印达发现生活原来如此宽广,他的心胸也变得开阔了。
未来不是梦
“都说无忧角好,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要立二拆三?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我们很少从理论上给它一个完整的解释。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接下来我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当然了,有机会还想再读读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二十年来,从北京市少年宫邢印达的围棋教室里走出来的一千多名孩子当中,有的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棋手,如王煜辉、付冲、李莹、田野等;有的成为称霸一方的业余强豪,单是业余5段以上的棋手就有40多人,他们经常在各类业余围棋赛事中名列前茅;有的终生以围棋为挚爱,享受黑白世界带来的无穷乐趣。
作为一名业余棋手,很少有人能够像邢印达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在一个岗位上默默耕耘。因为这一份执着与坚守,邢印达迎来了满园春色,桃李芬芳。
四十不惑。对邢印达来说,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关于未来,邢印达有很多设想:教了二十年棋,凭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想作一些围棋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撰写几个初中级围棋专题讲座;如果少年宫多找几个老师一起来教围棋,自
己能够腾出一些时间多打打比赛,那就太好了;还有就是有机会一定要继续读书深造,这个年代知识实在是太重要了。
邢印达的这些想法都很平凡,很实在,一如他的为人。我们相信,他的未来不是梦。
邢印达6段简历
1964年7月出生于北京。14岁开始学棋,1980年获北京市少年赛第一名。1988年获首届全国“晚报杯”业余围棋十强赛第三名,被授予业余6段。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北京市各种业余围棋比赛中,有十多次名列榜首;曾代表北京市参加过八届全国“晚报报”业余围棋赛,均有不俗战绩;代表云南参加一届“晚报杯”,获团体冠军;代表北京参加“日立”杯国际围棋邀请赛,获团体亚军;多次代表中国参加中日、中韩业余十强对抗赛,胜多负少。著有《少儿学围棋》、《围棋》等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