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笔者生于上世纪70年代,因此与生于上世纪60年和80年代的人都比较容易沟通。笔者一位朋友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四川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80年代大学毕业后孤身一人到北京闯荡,现在已经是一家知名企业的老总,他经常说:“我们那个年代毕业的大学生都有一个理想,就是以天下为己任。”每念至此笔者总觉汗颜,因为如我之辈多半都在为个人事业和柴米油盐而打拼。前数日受堂兄所托与一去年大学毕业但至今赋闲在家的侄女谈心,希望她尽快找一份工作,言谈之中说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责任,没想到她说:“反正我也不想要孩子,所以这个问题不必考虑。”笔者一时无语,但很为她担心,这样的孩子将来能干什么呢?
现在的大学在校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应该说他们之中不乏胸怀大志者,但的确有一部分人责任意识淡薄,虽个体意识强,但对社会、家庭、他人缺乏应有的责任感。有的人忙于挣学分、考托福,两耳不闻窗外事;有的人则热衷于上网打游戏或追求时尚,名牌服饰和新款手机时刻吸引着他们的眼球。这些学生很少关心外面的世界,不要说国际国内,甚至连发生在自己生活的那个城市里的事情也不闻不问。
我们的国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理想信念缺失、社会心态浮躁、职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加大等现象,都会导致大学生们有意无意地逃避社会、逃避责任。但是,我们的政府、学校、家庭,还有具备公众话语权的媒体,都有义务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
显然,《春城晚报》送报进校园的举措正是承担这一义务的具体行动。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人民的喉舌,其话语权是党、政府和人民赋予的,因此向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众准确传达国情、民情,报道事件真相,弘扬正气、鞭挞丑恶,便成为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云南的主流媒体,《春城晚报》送报进校园,可以为学子们沟通一条获取主流信息的渠道,让他们更多地关注国计民生,增强文化使命感,真正感受到我们这个时代脉搏的跳动。
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当代大学生们仅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是,方有可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当然,一张报纸还不足以承担起这样的重任,但如果能够以此为契机,唤醒学子们对于国家、社会、家庭的一份责任感,也算是为我们这个国家的将来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