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埋头在电脑上写字,不知道从傍晚时分就开始下起了雪。原来雪是这般袅娜,轻盈地不让人听到她的足音,带着羞涩和谦逊甚至还有几分调皮,趁人不备,悄然入夜。
晚上十点半,儿子下学回来,裹着一股寒风进门,头上和身上落满了雪花,手里还攥着一个洁白的雪团,我这才知道下雪了,再到阳台上看看,外面早已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的世界。
我说:“今天中午太阳还出来晃了几眼,怎么晚上就不知不觉地下起雪来了?”
儿子说:“我们同学都说了,这是人工降雪,不信你出去看看,这雪和冬天自然下的雪不一样,捏成的雪团都特别硬。”儿子说着,一边把手中的雪团拿给我看。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只要是下雪了,就好!
这让我忽然想起,1989年的初夏,我带着学生在本市西南端的一个县实习,33个学生分布在10个寄宿制中心小学。这个县地处丘陵地带,各个中心小学之间相距较远,交通不便,只有我一个督导老师。当时正值动乱之际,大学生闹学潮闹得十分猖狂,学校担心学生返校参加学潮,就让我们各县的督导老师,加紧对实习生的管理。于是,我每天在山里的学校不停地奔波,再加上密切关注的是当时的政治形势,至于有多少时日没下雨,就不得而知了。
一日,我去了位于县里海拔最高处的一所小学。课间忽然发现,山顶的操场上调来了两门大炮,有几个军人正忙碌着,当时,我的心一下子就抽紧了,是不是学潮都闹到山里来了,要不怎么把大炮都搬到山上了。孩子们围着大炮,新鲜地看看这儿摸摸那儿,问那几个军人这是在干什么?其中有个高个子说:“机密,不可泄露”。把我和孩子们唬得一愣一愣的。校长走过来,边催学生回教室,边说:“别看了,别看了,那是要用大炮人工降雨呢!”
那次的人工降雨最终不是很成功,下了没有几滴雨,而后便是晴空万里,因此在那几天里,我一直认为那更像是一次神秘的军事行动。但不久学潮平息之后,我才确信了那真的是一次人工降雨。
后来,翻阅资料得知,高炮人工降雨就是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有大量积雨云的4000至5000米高空,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达到一定体积后降落。碘化银在人工降雨中所起的作用在气象学上称作冷云催化。但是人工降雨是要有充分的条件的: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不仅需要一定的宏观天气条件,还需要满足云中的微物理条件,比如: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个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云层条件再好,也不会下雨。明白了这个道理,对那次人工降雨的不成功,也就有了明确的认识。
昨夜下雪,儿子再提“人工降雪”这个词语,不禁又想起了“人工降雪(雨)”的原理,如果0℃以下的冷云中没有冰晶,人工如何催化,也不可能下雪的。所以,云中有冰晶就是具备了下雪的充分条件,播撒催化剂是下雪的必要条件,而只有这两个条件相辅相成,人工降雪才能圆满成功。
所以,我们要想做雪花般的天使,就首先作一粒小小的冰晶,在生活各种磨难的催化下,逐渐凝聚自己的能量,增加自己的体积和分量,才可以蜕变成轻盈、洁白、绚丽的雪花,潇洒自如地在理想的空中飘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