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一,我在军营举行的那场婚礼

(2007-07-27 02:23:31)
标签:

八一

婚礼

纪念日

分类: 围城内外
八一,我在军营举行的那场婚礼 

 

 

老公离开部队已经六年了。随着老公的转业,我们结束了南来北往候鸟式的两地生活。虽然,老公和我依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城市,但每年的“八一”,无论如何,我们会在一起度过。因为,“八一”不仅仅是所有军人的节日,同时,也是我和老公的结婚纪念日。

 

每对恋人的相爱,都有不同的方式。我和老公的相识和相知,也许再普通不过。但只要两个人心心相印,每个人的爱情都会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1989年的秋天,经同事的介绍,我结识了老公。说是结识,其实只是书信的交往。那时,我所在的小县城,落后得没有固定电话,所有的电话都必须由邮局的总机接转。我和老公相隔千里,一封信往来的时间至少得一周。而这居然没有挡住我们爱情之火的熊熊燃烧。

 

记得,每天晚上,我都往学校的传达室跑。尽管负责收发报纸和信件的那个老头,倔得象头老牛,但从他手中接过那封带有红三角的信时,我会觉得,这个每天板着面孔的老头,也十分亲切。后来,他每次都有意把我的信藏起来,闹着让我给他买喜糖或烟。但只要我多叫几声“大爷”,或者他看着我着急的样子,也就作罢。当时,我和老公的书信往来十分频繁,几乎每天一封,甚至一天就有两、三封。而且每封信都厚得象本小册子。记忆中,老公给我最长的一封信,密密麻麻,足足写了12页。而这位大爷也就成了我们鸿雁传书的红娘之一。至今想来,对他依然心存感激。

 

和老公的真正见面,是在我们书信交往半年之后。元宵节刚过,老公回家探亲。我开学的第一天,漫天飘舞着轻盈而洁白的雪花,老公叩开了我宿舍的门。我俩一见如故,围着屋里吞吐着火苗的热烘烘的铁炉子,促膝谈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我随老公回到三百华里以外的他的家,举行了简单的订婚仪式。第三天,他和我回到我家,见过我的父母之后,踏上了归队的列车。

 

七月,骄阳似火。老公请了一周假回来,从我们学校开了一份结婚证明。并告诉我,婚礼定在了“八一”,到时候,让我提前两天到部队。

 

那时,正值暑假,我在家里住到了7月28日。父亲认为结婚是我的人生大事,想让我哥哥陪我到部队,却被我拒绝了。1990年,社会上非常流行旅行结婚。当时,我觉得自己在部队举行婚礼是极为时尚的,更是浪漫无比的。日后,每每回忆起自己独自一人前往部队结婚,并且是第一次出那么远的门,就从心底里佩服自己的胆大与果断。也许这就是爱情的力量?!

 

婚礼定在了“八一”晚上八时。下午四点会餐结束后,战士们就欢天喜地一丝不苟地打扫完食堂,贴上鲜红的对联,女兵们剪着大红喜字,把五色彩带和领导们写的贺词挂满了食堂。晚霞印红了辽阔的天空,知了在高大的法国梧桐上放声歌唱,整个通信站充满了喜庆。

 

几个来队探亲的嫂子,精心地打扮着我。帮我梳头戴花,略施粉黛。我着一件红色的连衣裙,踩着鞭炮声,由站里的张技师做伴娘,挽着老公温暖而宽厚的手,走进了婚礼会场。

 

教导员为我们主持婚礼,司令部的参谋长亲自做主婚人,全站的战士和所有老乡参加了我们的婚礼。

 

这是一个简朴的婚礼,也是一个隆重的婚礼。战士们热情地唱着一首首军歌,老乡们尽情地表演着家乡的小戏曲。与其说是婚礼,倒不如说是个小型的联欢会。

 

也许是老公平时太过威严,战士们不敢闹洞房。洞房和连队仅一墙之隔,熄灯号吹过之后,为了不影响战士们休息,老乡们的闹洞房,也改为了梧桐树下的纳凉和亲切的拉家常。

 

1990年8月1日。西安。在某部通信站,我做了新娘。

 

洞房里,除了两床军被和一套做饭的锅灶。我和老公几乎一无所有。

 

如今,十七年过去了。我们拥有一个温馨的家;拥有一个十五岁已长成大小伙子的儿子;拥有一份风雨同舟共济的真诚;拥有一份血溶于水的亲情。

 

一生中,我崇尚完美,追求完美。尽管我和老公的生活,如月阴晴圆缺,但我们做到了千里共婵娟。

 

常有朋友问我:“你和你老公怎么那么幸福?”

 

我只想说:幸福是彼此珍惜。婚姻和爱情,需要经营。经营时,要付出信任,要付出理解,要付出关心,要付出宽容。一个女人,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惟独不能没有爱情。为了爱,我们应该舍弃一切。

 

舍得舍得,没有舍,就没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