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座小城,我即将住满十九年了。
一座小小的县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而令我神往。当初,是因为选择了这座小城的那所学府,才选择了它。
十九年前,我从师范大学毕业。如果留在我生长的那座大城市,极有可能被分配到农村中学任教。好不容易从农村出来,再回到农村,我居然是十分的不乐意。于是,我用自己手头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校园十佳运动员”、“优秀歌手”等这样那样的荣誉,叩开了小城的那所师范学校的大门。我宁愿放弃一座大城市的户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户口进大城市要交5000多元呢),也决然要当老师的老师。
第一次跨进这座小城,它似乎并不欢迎我。刚下车,我正打听去师范学校的路线时,就来了一场倾盆大雨。我被浇成了名副其实的落汤鸡。等我站在校长办公室时,雨水顺着我的裤管,滴滴答答地把地面淋出了两条细长而歪斜的水径。校长笑着递给我一条雪白的毛巾,我说了声“谢谢”,就毫不客气地把自己的脸和头发擦拭了一通。当校长再端给我一杯热茶时,我才感到了狼狈和羞涩。也许就是我的这种冒雨精神感动了校长吧,他只随意地问了一下我的情况,就非常痛快地给我开出了接收函。在我之前,我们系里已有七、八个同学在他这里吃了闭门羹。那张接收函是供需见面分配方式的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凭证。没有单位的接收函,学校不能任意让一个学生占这家单位的分配名额。所以,我拿着那张简单的证明,简直不敢相信,我竟如此顺利地来到了这所令无数人向往的学校。
来师范报到的第一天,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心愿实现了,也不仅仅是因为我占了全校屈指可数的统分指标,而是因为我终于要在一个新的地方真正地开始一种新的人生。
报到是我哥陪我来的。本来不想让家里人为我操心,只是我带得东西太多。记得当时,刚下汽车,我哥就被小城的局促和破落震惊了。从车站到学校的路上,哥哥不停地数落,甚至是气愤地责问我: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座城市?你怎样在这里生活一辈子?
而我对自己的选择,自始至终没有过后悔。以前没有,现在也没有。
至今,小城的变化很是缓慢。尽管马路拓宽了许多,但最高的建筑不过十层。繁华的街道也仅有一条,并且不消二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从街的这头走到另一头。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是似曾相识的面孔。去一个商店的一个柜台买两次衣服,老板就会准确地记住你。去邮局寄或取两、三次包裹和汇款,下次再去的时候,那两个营业员就可以叫来你的名字。十字路口,交警从来不用站在中间用手势指挥来往的车辆。小城就这样井然有序地养育着这一方人。
其实,小城有过繁华。历史上它曾被称作“中国的华尔街”,可见其富庶昌盛一斑。时至今日,从任意一条小巷走过,都可以看到一座连着一座独具明清风格的民居。每座宅院都有一个漂亮的门楼:有门廊式的,有垂花门的;有木制的,有砖雕的;有本色的,有彩绘的。院落的浩大,“梯儿房”的恢宏气势,都是他处无法比拟的。《亮剑》、《家有九凤》、《昌晋源票号》等电视剧,都是在这座小城拍摄的。
我所在的学校,建于共和国成立之时。由于原来作为校舍的一座寺院,和四大家族之一的孔先生的故宅,均被县里收回,开发成了旅游胜地。学校的发展规模受限,两年前,就把新校址选在了我的故乡。
今年九月,我将随学校的搬迁,一同回到家乡。每日穿行在县城的小街,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才感知:人的一生,其实是在走着一个封闭的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