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封读者来信

(2007-03-17 09:05:31)
分类: 心灵絮语

一封读者来信

   去年六月,我出版了自己的文集《多情的秋》,因为是第一次出文学类的书籍,所以印数不多。成书一部分摆在了本市各个书店的书架上,一部分作为我上课的备用资料,留在了学生手里。还有部分赠送了亲朋好友,甚至网络里一些没见过面的朋友。

    期间,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有鼓励,有评价,有赞美,也有斧正。我很高兴,也受益匪浅,但更多的是心存感激。

   下面摘登一位未曾相识的读者来信。同时对他表示深深的谢意.

 

尊敬的白老师:

    您好!请原谅我的冒昧。我是在偶然得到并悉心拜读你的文集之后,才提笔给您写信的。

    在《情感天地》一辑中,你通篇皆用第二人称,次之为“我”,很少有“他”。这样的抒写方式,我认为真如友人之间围炉夜话促膝长谈,或是独自一人面对无限苍穹喃喃自语。叙事性不强,但以幽怨和典雅之情取胜。颇有汪国真小语和散文之风韵,且语言运用中排比、反复、隐喻手法颇多,令人有一气呵成回肠荡气之感。

    三篇《爱的絮语》,时间顺序事情发展,从相识、恋爱、结婚、生子、转业、考研、到偶尔一次情感的冲突,因理解和尊重而释然化解。大事小节于平淡中娓娓道来,首尾连贯又独成章节。将恋爱历程、少女情愫一一回顾,读来亲切而自然。《为你飘动的长发》,把一头秀发由长剪短再由短留长的过程记述,真的印证了那句老话:女为悦己者容。你在《没有玫瑰的爱情》中,向我们年轻人解释玫瑰是爱情的符号,而不是真正的生活,在生活面前,玫瑰总也敌不过一块面包,世俗的存在也是就这样,这也是全人类的悲哀。《爱的旋涡》,我认为有浓重的抽象派风格。以一个“男人”的口吻写就,写一种一见钟情式的怦然心动和深切暗恋。况且通篇以雨为媒,并且没有任何结果,这种情景我猜测也许是白老师您学生时期懵懂初恋的一次模糊影射?只是猜测,请勿见怪。有时候,感情真的就象一只青涩的果子,微苦的甜汁将心腔最柔软的角落打湿,却又注定不能痛快咽下。以雨为媒,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一种氛围,浸润成一种情调,镌刻成一种记忆。甚或瓢泼成一种灾难。我认为你的这篇文章至少已占了前三个,第四个嘛,也许雨巷诗人戴望舒能够体会得到。你的笔下,让人想起了丁香花一样的姑娘,这是很自然的。

    《聆听心碎的声音》,写的完美、唯一、虚无、沉重。对爱情的理解完全来自思想层面,唯美而凄凉。我无法参悟太多,等有了较深的理解后再写信给您。《带着镣铐跳舞的特殊婚姻》,乍看让人想到《刑场上的婚礼》,看过之后才知不是。只是隐喻一言。但失去相对自由的,得到绝对真爱,这才真的是幸福所在。在《聪明的女人要面包,愚蠢的女人要爱情》中,考量物质与精神之质,较为现实而沉静。但我不太赞同,也许因为我年岁尚轻未婚之故。未经世事不谙生活之艰辛爱之沉重。

     白老师,我认为您的亲情故事中的《爸爸妈妈,下周我一定回家》,很是感人。朴实无华的叙述中亲情涌动,自然贴切的故事里孝悌尽显。真的很有分量。您文集中的首尾两辑我均拜读,钦叹之情油然于胸洋然于纸。我是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在一家食品厂工作。偶然机会得以看到你此《多情的秋》,提笔写信,万望勿怪。若得白老师为文为人之教诲,则余心足喜矣。

   (信中所提到的文章,均在我的博客里,有喜欢的朋友可以一阅,并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