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感悟自然 |
明媚的春光揭开了春天的面纱:你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你摸,“春风不寒杨柳面”;你听,“谁家新燕啄春泥”;你想,“人面桃花相映红”。沐浴春光,如坐春风,该是多么美的享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踏青!踏青,我们去野外探春、寻春。去放飞自己的心灵,去寻找大自然的真谛。其实,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杜甫在诗中也曾记载了皇家浩浩荡荡春游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北京民俗历来有踏青的讲究,每当青草依依、清水涟涟之时,人们便脱下长布衫,走出四合院,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一冬的沉闷一下子便烟消冰释。明朝王象春在《齐音》中就有《踏青》诗:“三月踏青下院来,春衫阔袖应时载。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黄昏未得回。”诗中有按语说:“三月,士女竟相出城南下院踏青,山南花开最胜,犹是太平光景。”
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仪式,仿佛只有行了这种仪式,才真正拥有了春天。“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踏青虽在一年之春,但具体的时间众说纷纭。人们心中最认同的那个时节,是被称作“踏青节”的春暖花开的清明时分。在这个时节里,人们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气息。在郊野中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飞得不想回转,快乐也渐渐从脸上溢满内心。而诗人骚客更是吟颂成篇,佳句华章比比皆是。如“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孟浩然《大堤行》),“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欧阳修《阮郎归·踏青》),“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等,最优雅的无疑是1600多年前,发生在浙江绍兴的“曲水流觞”了,这一踏青活动中,不仅产生了37首酒中所赋之诗,更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正因为踏青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美的情趣,所以,每年的春天我都不愿错过这个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我曾带着学生一起去爬过凤山,在山顶尽情地吸吮丁香花浓郁的芬芳;我曾带着儿子去过尧庙,在草长莺飞中膜拜人类祖先,去寻找自己的根;我曾和老公上过华山,于春意盎然中在玉泉院祈福,以求得全家人的一生平安。最难忘的还是第一次踏青,那是我上大一的时候。辅导员老师带我们去了刘湖兰纪念馆,我们缅怀了英雄的事迹,再一次接受了思想的洗礼。而后,我们去了平遥古城,在城墙上,我们留恋忘返,在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领略了历史的沧桑和永恒。最后,我们来到晋祠。晋祠古朴雄伟,气势磅礴的庙宇;惟妙惟肖,美仑美奂的宋塑侍女;老枝纵横,盘根错节的“齐年柏”;晶莹澄澈,畅流不断的“难老泉”;以及神秘多采,感人肺腑的传说等,让我们如痴如醉。然而,让我们最忘情的还是爬庙后的悬瓮山,踩着青青绿草,闻着泥土的芳香,尽情地体会大自然的博大和粗犷,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徜徉,与自然融为一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踏青。春天来了,我们一定要去踏青。让自己在自然中,忘却尘世的喧嚣;抛却世俗的利欲;释然得失的悲欢;荡涤心灵的污垢。寻一丝坦然,寻一缕淡然,寻一毫豁然。让自己的心,沉淀在自然的宁静中,去获得返朴归真的超然。
前一篇:爸爸妈妈,下周我一定回家
后一篇:我的母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