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百态 |
中国是礼仪之邦。素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也非常讲究“礼尚往来”,所谓:“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荀子在《修身篇》里写到:“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可见,“礼尚往来”在我们生活中确实重要,但是,凡事应有度,“礼”一旦超过了度,就由传统美德变为了精神负担。
纵观现在人们的“礼尚往来”,出现了两种现象:
一是名目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新婚大喜——礼;喜得贵子——礼;乔迁之喜——礼;高考题名——礼;生日庆典——礼;老人病故——礼,等等。这是人之常情之礼,生活中,是无法免去的。这份礼可以凑个热闹,也算光明正大。还有一些往而不来的礼,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此处,不说也罢。
二是金额之大,令人瞠目结舌。红帖子送来了,平时没有什么交情的,起码也得一张百圆钞票;感情稍微深厚一些的,那就得3——5张了;感情非常密切的要出5——10张。这是普通的,爬在礼帐的能够看得见的数目,掏了也不算冤枉,毕竟还留了一份人情。但如果对方是一个大人物,或者你是有求于人家,好不容易才逮着了机会,那个数字可就不能公开了。
这种“礼尚往来”是一种时尚,人们物质富裕了,追求一些精神享受,也确实无可厚非。但人情之间必须用钱来做桥梁吗?这种时尚的愈演愈烈,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社会腐败。我不敢说,是那些白吃白喝的官场作风,带坏了我们老百姓,但我心里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弄的我们老百姓随波逐流。别人家遇事大摆宴席,如果你不摆,那显得你多么寒碜;如果此家的宴席你赴了,彼家的宴席你不赴,那显得你多么无情。就更不用说你的宴席我去了,我的宴席你能不来的真正的“礼尚往来”了。
特别是这些“礼尚往来”,常常集中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前后。大家都放假,好往一块了聚,主家也确实是一番美意的。但这样一来,可苦我们这些“嘉宾”。红帖子收的越多,自己的腰包越瘪。我倒不是薄情寡义之人,也不是视金如命之人,而是真正感觉到一个小小的工薪阶层,如此纷纷飘至的红帖子,确实让我尴尬,让我囊中羞涩。
中国人就是这样“死要面子活受罪”。应付了冠冕堂皇的“礼尚往来”,腰包瘪了之后,只能在自己的小日子中精打细算。暂时不用开资的——靠后或排除;必不可少的开资——压缩或精减,以至于自己家的盘中餐里只剩下了萝卜青菜。两天不见鱼,儿子叫着“快赶上旧社会了”;三天桌子上没酒,老公嚷着“你这是克扣粮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家庭主妇难当啊。
最尴尬最狼狈的是成了“月光族”,捏着口袋里那几张可怜的钞票,掰着指头,眼巴巴地盯着日历艰难地翻过,翘首盼望着日历上那张可爱的“15”。如果15日那天,银行的工资存折上打上去了自己一个月那点可怜的薪水,倒也可以松一口气。如果上级财政打了个“盹”,或遇上银行电脑出个“故障”,你就得再当几天“买火柴的小女孩”。
唉,“礼尚往来”,让我尴尬!让我羞!!
前一篇:父母,扼杀天才的罪魁祸首
后一篇:请给我一块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