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扼杀天才的罪魁祸首

(2006-03-27 20:11:27)
分类: 社会百态

 

     我们中国的父母,素来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在现实生活中,愿望与结果常常是背道而驰。这使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伤透了脑筋,或抱怨自己的孩子智力差;或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殊不知,孩子能否成才,与父母有直接关系。天才是父母造就的,同时也是父母扼杀的,更多的时候,我们父母在无形之中,充当了扼杀天才的罪魁祸首。
 
 我们可以用事实来说话:大凡在某一方面做出成就的人,他的成功与父母的早期教育密不可分,天才是父母第一个发现的。18世纪奥地利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自幼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天赋,3岁时,他的父亲教他的姐姐弹钢琴,他就站在一旁用那双大而有神,孕含着天才光芒的眼睛专注地盯着黑白相间的琴键,全神贯注地聆听。他尤其喜欢弹和弦,而且,凡是听到过的旋律都能背诵。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后,4岁开始教他弹钢琴,5岁时,莫扎特开始自己创作各种小曲子。父亲对他的音乐天赋又惊又喜,为了进一步鼓励和培养莫扎特的音乐天才,他带着6岁的莫扎特和11岁的女儿,在慕尼黑、伦敦、荷兰等地,开始了一次展示天才的旅行演出,这次演出,引起了世人的震撼和惊叹,称莫扎特是“世界第九奇迹”、“伦敦的巴赫”。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莫扎特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20余部歌剧,写了50多部交响曲,可谓成就非凡。试想,如果没有他父亲的发现和培养,莫扎特怎么能够成为音乐天才,而为人类艺术史谱写光辉的篇章。
 
也许,有些父母认为,人家莫扎特本身就有音乐天赋,而我们的孩子却非常平庸。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低智商的人照样可以成为天才。爱因斯坦长到45岁的时候,还不大会说话,上了小学被老师骂为“笨头笨脑的孩子”,经常受到老师的处罚。是他的妈妈自始至终坚信爱因斯坦是个聪明的孩子,鼓励他,培养他,最终造就了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辉煌。我们中国不也有一位伟大的妈妈,把自己智力有障碍的孩子培养成了“音乐指挥天才”吗?
 
可见,成才与智力有关系,但智力不是决定因素,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有高的创造力,而低智商的人,也不一定创造力不高,这一切决定于后天的教育。
 
孩子能否成才,关键在于父母。
 
首先,父母能否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极大的兴趣或有较好的天赋。如果发现后,因势利导,重点培养,孩子在这个方面肯定有所建树。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他认为,每个孩子的天赋都会在幼年时期表现出来,在这个最佳发展区内,如果加上很好的教育,就能达到最高水平,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发展阶段,天才也就成了庸人。纵使你后天再努力,都不会达到最高水平,“大器晚成”就不叫天才。
 
我们现在的父母,总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强加在孩子的头上,甚至是让孩子弥补自己的缺憾。自己喜欢什么,不管孩子有无兴趣是否喜欢,就一古脑地把孩子送到这样那样的学校或培训班,或请名师大师到家中辅导,把孩子弄的晕头转向。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连“好”都谈不上,怎么谈“乐”呢?所谓“强扭的瓜不甜”,道理就在此。
 
其次,是我们的父母不会引导。孩子有了成绩不去赞赏,孩子有点失误却不问青红皂白大加批评。“这样不行”,“那样不对”,给孩子太多的约束,弄得孩子手足无措,畏首畏尾。结果孩子的创造力叫我们做父母的连根拔掉了。孩子不会异想天开,就不会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只有按规律办事,才不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触目惊心的例子:孩子不堪重负,或离家出走,或自杀,或反戈一击残杀父母,这实际上,都是父母教育不当的后果。
 
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常常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都是出自于对他们的爱。是的,因为爱,我们必须学会放弃,放弃我们一厢情愿的理想,放弃我们简单粗暴的压抑,放弃期望太高的拔苗助长。
 
“顺其自然”,这是亘古不变的原则。否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将成为扼杀天才的罪魁祸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