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因斯坦的五篇论文

(2009-03-01 09:05:55)
标签:

相对论

质量

能量

杂谈

分类: 5、纠缠坍塌

    在达尔文时代,生物时间的长度似乎使人类经验的时间没有了意义;在爱因斯坦时代,经济时间的暂短性似乎同样也导致了人类感受的毫无意义。

    惯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一个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原理是伽利略在1632年出版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书中发表的,它是作为捍卫日心说的基本论点而提出来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生于1879年,死于1955年。1905年,爱因斯坦博士发表了五篇论文,掀起了一场一百年的物理学革命。

    1 《关于光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讨论了光量子及其光电效应的问题;

    2 《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推导出了计算扩散速度的数学公式;

    3 《关于热的分子运动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的运动》,提供了原子确实存在的证据;

    4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时空关系新理论,被成为“狭义相对论”;

    5 《物体的惯性是否决定其内能》,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之上,表明质量和能量可转换,并且推导出著名的E=mc2公式。惯性是能量的属性,能量具有惯性(质量),任何惯性质量都应归因于能量。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保持物体以均速运动的是力的持久作用。但是伽利略的实验结果证明物体在引力的持久影响下并不以匀速运动,而是相反地每次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在速度上就有所增加。物体在任何一点上都继续保有其速度并且被引力加剧。如果引力能够截断,物体将仍旧以它在那一点上所获得的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而被现代社会所普遍认知的惯性原理,来自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ath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1687),“所有物体都将一直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出现施加其上的力改变它的运或动状态为止。”

    物理系统是不能依靠自身而增加其有序性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每个封闭系统中有序的衰减是事件的自然过程。实际上,潜能这个概念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静态和二元论的产物。因为亚里士多德潜能概念的含意,是在大理石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微睡的塑像,雕塑家们只是使这些微睡的塑像变成实际存在的塑像而已。人类的意识沉睡于自然之中,人类的潜能只是在唤醒或者抑制它们。

    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反映物体对加速度的阻抗,而引力质量是物体引力属性的量度,反映物体产生和承受引力的能力。

    德国人固有的机械主义、美国人特有的自我意识、法国人本征的结构主义、英国人传统的客体关系,最终都将表现为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古老记忆。世界上的罪恶产生于由于个体化而形成的各个竞争部分,这些竞争部分的斗争意味着个体的消灭和整体的逐渐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农成名之作
后一篇:计算机之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