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碗
(2017-11-08 10:25:47)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杂文随笔 |
“六大碗”曾经是里下河人操办喜事、招待亲朋好友时的宴席,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人们习惯上把这种宴席称为“吃喜酒”。
以前吃“喜酒”的日子往往定在农闲时或重大的节日里,一般为三天。第一天待媒,第二天正日,第三天散亲。
或许是因为取“六字吉祥、六六大顺”的意思,吃“喜酒”时全家人老小都要去的,为的是讨个喜气。住得远的亲戚朋友还要自带被褥床单,那时候人家条件有限,没有那么多的被褥,会省事的亲戚朋友会自个儿投亲靠友,很少要主人家操心的。里下河地区的人把这种习俗称为“走亲戚”或“做亲戚”。
酒肯定是不能白喝,先出个“份子”送上喜礼,还要帮助干点活,择菜、洗锅、刷碗、摆桌子自然是女人的事情。孩子们最喜欢这样日子了,他们会成群结队地打闹,偶尔放点鞭炮。“啪啪啪”的鞭炮声为好日子增添了几分喜气。男人这个时候最为快活,先赌钱,后喝酒。
喝酒要有菜,里下河人的喜宴最为实惠,也很讲究。“六大碗”是当时规格最高的宴席,每张桌坐上八个人,上六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
第一碗炒三鲜,第二碗炒猪肝,第三碗“红烧肉”,“红烧肉”是大菜,也是主菜 。客人是不好随便动筷子的,一定要等主家放过鞭炮、打过招呼后才可以吃。否则旁边的人会嘲笑你,说你对人家主人不恭敬。第四碗肚肺汤,第五碗“斩点刀”(大肉丸),有些地方“红烧肉”与“斩点刀”是不能一起上的,“斩点刀”上桌时可以倒在“红烧肉”里。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平时很难吃到“斩点刀”。“斩点刀”有半个拳头那么大小,现在人当然吃不下去。那时“斩点刀”是一定要吃的,每人三只,意寓“三元及第,连中三元”,讨个吉彩。第六碗红烧鱼,红烧鱼上桌更有考究,一定要头东尾西,背内腹外。
这六样菜中有很多配料,“红烧肉”配萝卜、“斩点刀”配芋头、“炒猪肝”配大蒜。这样吃起来既不油腻又很爽口。桌子上的菜是可以添加的,萝卜、芋头早就用荤汤煨好,随时可以加在碗里。你尽管放开肚皮吃,不用担心菜的分量不够。上到红烧鱼的时候是最后一道菜了,那意思是告诉客人“鱼到酒止”。但也有例外,鱼到酒止不一定是驱逐令,比如兴化城东地区就是鱼到酒兴。兴化城喜宴上的红烧鱼是不动筷子,给主家富贵有余,不过在农村是不管这一套的。
而今的里下河人操办喜事、招待亲朋好友早就不用“六大碗”了,宴席的菜肴上档次,“扒、焖、酱、烧、炖、炒、蒸、熘”一应俱全。再也不用在家里忙活,上馆子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六大碗”宴席模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