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簇绚烂悦目的睿智之花

(2012-01-20 14:05:03)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随笔

一簇绚烂悦目的睿智之花


  

----沈海波《鹤斋趣谈录》读后


  


  小小说是文学之林中的轻骑兵,是小说家族的小弟弟,它以其短小精悍、结构精巧、引人入胜、耐人寻味而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休闲阅读的日益兴起,小小说已经成了读者最亲睐的阅读文本。


  

  沈海波先生和我并不认识,也没有交往。因为读了江苏姜晓铭先生博客里的书评《书是用来读的》,才知道了沈先生和他的新作《鹤斋趣谈录》。于是在姜晓铭先生的引见下代求《鹤斋趣谈录》,没想到过了半月,姜晓铭兄便给我寄来了沈先生的签名本《鹤斋趣谈录》,扉页沈先生以“先生雅正”相赠,让我受宠若惊。


  

  我是个视野浅陋的读书人,没什么识见,更不敢说什么评论的话。沈先生这样重视我,称我为先生,倒让我惭愧。阅书多日,可谓读读停停,停停读读,也算是爱不释手,随后便把有意思的篇目折下,一有时间就细细地品读,还在茶余饭后、朋友聚会中,多次把沈先生的一些大作作为美谈,说给朋友听,也受到了朋友们的好评。所以啊,还得感谢沈先生的这部大作,因为沈海波先生确实践行了卢那察尔斯基在《论文学》中所说的“作家是一名侦察兵”的职责,而《鹤斋趣谈录》的确是生活的万花筒,里面丰富多彩的故事,教人开心愉悦,更让人默念深思。


  

  中国著名杂文家刘兴雨认为,写小小说要做到:选材沙里淘金,立意一叶知秋,结构巧夺天工,情节出奇制胜,人物画龙点睛,语言惜墨如金,看着小巧玲珑,读后余味无穷。对照刘先生的话,细品沈海波先生的作品,真是风流尽显,特色鲜明。纵观161篇作品,篇幅短,取材小,立意新,结构巧,全面显示了沈先生扎实的写作功底,也充分印证了沈海波先生 “小小说应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有明确的主题,具备一定的内在涵义,让人看了有所启发”的艺术观点。


  

  话亲切、求共鸣是沈海波的艺术追求之一。为此目的,沈先生从自己熟悉的人身边寻找素材和灵感,以世象琐事作为题材,以身边的人和事为中心,在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中酸甜苦辣中寻找不平凡。像《鹤斋趣谈录》中的首篇《冤枉》便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冤枉》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表现出来的人们的思想却也十分的复杂:余大华出差路上为家里电脑系统出问题发愁,到家看到对门的王哥和妻子一起正修电脑,心里结了疙瘩。王哥走后,余大华为孤男寡女修电脑的事和妻子发生了口角之争。隔墙的王家也产生了连锁反应。王哥想着余大华的眼神和态度,心里也不痛快,后悔不该在人家男人不在家时修电脑。于是叮嘱儿子以后不准多事,人家问起就说不会修。事隔不长,有天余大华下班,在楼梯碰上了为电脑发愁的李师傅,顺便推荐了对门的王哥。李师傅敲开相请,王哥不在家,孩子告诉他爸爸不会修电脑。李师傅生气的在楼门口发起了牢骚,房内的余大华听后也很憋屈。妻子下班后,余大华没好气的问妻子,对门王哥明明不会修电脑,你说那天你们到底在干什么?妻子一听就急了,俩口子为此又吵架。后来妻子建议,以家里电脑又坏了为由,请对门王哥修理证实。结果敲门后王哥不在家,孩子告诉余大华,他爸连电脑都不会用,怎么会修?余大华一听,气得转身进了自家的门,一场没销烟的战争又开始了。说完这个简单的情节概述,确实让人啼笑皆非,也发人深思。在这冤枉的深处,是人们愚昧落的腐朽思想的毒素,深思《冤枉》,让我为人性的狭隘所忧。


  

  贴近生活、微言大义是小小说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小小说与时代同步,唱响时代强音的生动体现。《鹤斋趣谈录》中的《抗洪》让我读后默念再三。这篇小小说之所以让我记住,是因为它的背景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官场。在官场上,往往是一样的工作,两样的态度,两样的结果。为官者常常怀揣着“难得糊涂”的秘箕,更有见不得阳光的宝葫芦装得灵丹妙药。谁是谁非,且看《抗洪》:全县防洪抗洪工作会议后,西葫芦乡的吴书记胸有成竹,按兵不动,照常发出阵阵麻将声,乡上一番太平景象。而糊涂乡王书记未雨绸缪,回到乡后立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发动全乡干部群众修筑堤坝,短短半月,自己消瘦了十几斤。结果当年该县连续三天暴风骤雨,把全县淹了一大半,糊涂乡因为堤坝固若金汤,丝毫无损,西葫芦乡却成了重灾区。为此西葫芦乡吴书记召开紧急动员会议,号召群众奋战在抗洪一线,自己身先事座,吃住在一线。省领导视察灾情时,看到吴书记站在齐腰深的洪水中,与群众组成一道要墙,深为感动。最后吴书记成了抗洪英雄,在台上做报告,糊涂乡王书记在台下听报告发呆。阅读《抗洪》,在莞尔一笑的同时,使我很快又陷入了沉思之痛中。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芒样,更何况是洪水。默念《抗洪》,让我为官场现实所忧。


  

  沈海波是一位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的作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受朋友的邀请去喝酒,朋友请的客人是他所在乡的党委书记和乡长,而当时他正和楚水招商城百货区的陈区长在一起。朋友请他,他又不能把他的朋友扔下,于是就带他的朋友一起赴宴。相互介绍的时候,沈海波只介绍他的朋友是区长,没有说清楚是招商城百货区的区长,结果官大一级压死人,书记、镇长非请他上坐。陈区长酒喝多了,说出事情原委,立马酒宴的气氛变了,很尴尬。由此沈海波就写就了结构新奇巧妙、出人意料,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的小小说《喝酒》。类似的作品还有《我也姓沈》、《我不是黑社会的》、《差点出事》、《局长家的鹦鹉》、《太霸道了》、《都是彩票惹的祸》等等,每一篇都能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篇篇充满辛辣、哲理和谐趣。


  

  小小说是沈海波先生的最爱,在他看来小小说的创作就是用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芒,一个作家能够在素材上更贴近生活,能够把大家身边耳闻目睹的琐碎小事写出来,并能够从这些小文章中悟出一些大道理,便是小小说最佳的效果。在《鹤斋趣谈录》研讨会的发言中,沈海波先生坦言:小小说应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有明确的主题,具备一定的内在涵义,让人看了有所启发。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阅读《鹤斋趣谈录》,还有一个深刻地印象,就是沈海波先生的作品语言平实,文风朴素。阅读161篇小说作品,篇章大都短小精悍,语言干净利落,不蔓不枝。我猜想这个特色正如他附在作品集书勒口的那张照片一样,短发,红脸,处处透露出纯朴、憨厚。我想沈海波先生的为人,一定也和他的文章一样朴实、朴素。


  

  小小说领军人物杨晓敏认为,小小说是平民艺术。因为小小说是大多数人都能阅读、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大多数人都能从中直接受益。我想沈海波先生的《鹤斋趣谈录》虽然篇篇不一定都是精品佳作,但与平民的阅读需要来说,也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最爱,因为沈海波是一位平民小说家。


  

  《诗经》有云: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沈海波先生虽然离我很远,也素不相识,但他的作品却像他的人一样,对话近在咫尺,交流心有灵犀。阅读《鹤斋趣谈录》,为鹤斋主人融入作品中的情趣、智趣和理趣感到会心和默契。细品之余,部分作品难免还嫌单簿,读后缺乏持久的回味,感觉像一锅米粥里下得米少了些,喷香的滋味淡了些。还有个别作品内容和手法上有雷同和重复的痕迹,好在瑕不掩玉,160多篇作品放在一起阅读,比出一些不足和遗憾,那是自然的事,相信《鹤斋趣谈录》出版,必定会给鹤斋主人远行的创作道路上注入强劲地创作活力。


  

  小小说是睿智的艺术之花,我想凭着沈海波先生对小小说那份热爱,他的小小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借别人说过的一句:从来都是,有热血之人,方有万世不朽的浓情文章。


                                                                 (感谢张恒善先生的书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