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杨鹏:新世纪童书创作的文化工业特征 [转载]杨鹏:新世纪童书创作的文化工业特征](//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收到《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的两本新书:《神奇宝瓶》和《小人国来的公主》,它们分别是这个系列的第29本和第30本。
昨天开会,我的中国社科院同事、著名文学评论家陈福民老师面对纯文学作家提出了一个震耳发聩的问题:”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干嘛呢?“这句话引发了身为儿童文学作家的我的深思,于是有了这篇反思与总结——
我想对于纯文学作品,因其不可复制性,确实如此。但对于儿童文学作品,在这一点上与纯文学的规律是不同的——早在1994年上研究生时,我就发现,童书将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带上强烈的文化工业的特征:人物偶像化、作品系列化、故事模型化(依据作家个人的创作心理模型生产)。这一点,与漫画十分相似(比如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哆啦A梦》,美国的《蝙蝠侠》《超人》《星球大战》,中国的《喜羊羊灰太狼》等,必须在量上达到百集以上,才能产生真正的市场效应。这是被后现代社会与文化工业的特征所决定的。)
十多年后,这一发现变成了现实:2006年之后,几乎所有畅销童书作家的作品,从郑渊洁、杨红樱,到伍美珍、沈石溪,再到其他销量在前十名之内的作家作品,都体现这一特征。
更为残酷的是:2006年之后,童书作家不得不走出书房,参与到市场的营销体系中,成为营销体系的一份子——即使是一些持”殿堂“”精英“理念的作家也不得不如此。昨天还听到一句话:”都不是白给的。“能进入第一梯队的童书作家,个个都是营销高手:善于设计营销模式,营销理念甚至比出版社更前卫,对图书包装有自己的理念,校园讲座个个是高手,深谙与经销商、读者的交流之道,建构渠道方面高屋建瓴……我虽然在理念上先行了,但是我的行动却晚于同行(因为从2006到2010年之间,我用了将近4年的时间去做动画,而这4年正是中国童书发展的黄金期),2011年开始,我才有时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童书写作中来,幸运的是,还不算晚,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经过可以说超乎常人的努力,我让《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在数量上达到了营销的基本要求,质量上没有任何负评,口碑效应越来越强,销量上也达到了我的预计:前三年的销量将近100万;这三年里,销售的速度越来越快,去年一年的总销量,等于前三年的销量,即100万。这证明了我相关的理念和行动都是对的。
2014年,《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已走稳,我除了继续给这一系列添柴加火之外,将全力推动我的第二大系列《校园三剑客》的创作与出版,争取用两到三年的时间,让这一系列也达到年总销量一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