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郭继伟
郭继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98
  • 关注人气: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公众眼中的宜居城市(推荐)

(2007-04-24 14:40:08)
分类: 社会广角(看法/探讨)
 宜居就是讲究人性、突出个性、适宜居住,它包括公众对于居住空间、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评价。它包含并超越了安居概念,其宗旨在于居住地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那么百姓眼中的宜居具体表现是什么?我国目前的城市宜居水平如何?有什么特征?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第一财经年度合作编制发布的《零点宜居指数——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指出:2006年市民给中国城市的总体宜居水平打了61.4分,比2005年略有降低;市民对个体居住空间、社区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满意度都比较低,其中社区空间满意度最低。

一、宜居整体水平低,社区管理与社区配套严重影响宜居感受
中国城市的整体宜居水平偏低。在评价城市宜居性的三个一级指标中,社区空间得分最低,只有53.8分,未达及格水平。居住空间得分也是刚刚及格,相对地,公共空间得分最高,但也仅达到65.3分。
社区空间满意度低主要表现为:社区管理水平低,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业管理和业委会服务的满意度都非常低;配套设施不齐,社区中的配套设施,如社区医疗、社区体育设施和停车服务与及格水平均存在较大差距。
社区邻里关系是社区空间中满意度得分最高的指标。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社区邻里关系和睦的表面背后其实隐藏着冷漠。以下一系列冷冰冰的数字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55.5%的市民不知道邻居户主的工作单位;42%的市民不知道邻居户主的名字;33.3%的市民不知道邻居家庭有几口人;甚至有10%的市民不认识自己的邻居。邻里之间的相识存在着巨大的偶然性和间接性:22%的市民是在电梯里或小区里和邻居偶然相识的;6.6%的市民是通过自家的小孩或老人才和邻居间接相识的。
研究人员认为邻里关系中出现的“和睦”与“冷漠”并存的矛盾局面,反映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下,邻居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已经逐渐弱化甚至消失,邻里之间的社会联系和对对方的角色期望都已降低了。

http://www.horizonkey.com/pic/841/841-1.gif

二、富人比穷人更宜居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在个人居住空间、小区生活环境,还是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富人的宜居性都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居住空间和社区空间上,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其满意度差异更为显著。城市在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宜居满足度上还有很大的距离。

http://www.horizonkey.com/pic/841/841-2.gif

三、交通不畅是影响公共空间满意度的重要方面
在公共空间的各项指标上,城市规划的满意度“异军突起”,成为公众最满意的方面(70.8分)。但美中不足的是,城市交通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目前城市交通问题主要体现为交通畅通性不足。目前城市车辆(公交车、出租车等)已较为充足,公交线路的覆盖面也已经比较广泛,市民出行已经能够基本做到“以车代步”。但是便利性并没有带来高效率,“上车容易下车难”。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搭乘公共汽车上班,单程平均需要40分钟。城市规划的完善呼唤畅通指数的增长。

http://www.horizonkey.com/pic/841/841-3.gif

四、噪音是公众对城市生态最不满意的方面
贯彻生态人居要求,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应有之意。生态宜居模式是未来宜居城市的发展方向。2006年,公众对城市生态多项指标的满意度较2005年略有增长,但是整体满意度仍然较低,仅有65.3分,其中大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更低,仅达63.3分,低于平均水平。噪音、眩光、污浊空气、污水、固体垃圾是公众对城市生态不满意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市民对噪音的满意度较2005年降低了近15个百分点,成为市民今年对生态环境抱怨的焦点。

http://www.horizonkey.com/pic/841/841-4.gif
http://www.horizonkey.com/pic/841/841-5.gif

五、大城市的“小”毛病影响城市宜居性
市民是建设宜居城市的主体,市民的文明意识与道德水平是提升城市魅力的发动机。调查显示,目前城市中各种不文明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城市“小”毛病铺天盖地席卷各大城市。其中“乱贴小广告”现象的发生率在本次调查所列举的7项不文明现象中位列第一。这些“城市牛皮癣”从电线杆到公共汽车站牌,从街道灯箱、电话亭到市民的家门,无处不在,令居民深恶痛绝,成为各城市难以根治的顽疾。调查结果还显示,各种不文明现象在大城市的发生率普遍高于中小城市。武汉、北京、天津、广州等大城市更是不文明现象的高发区。这是大城市高流动性、高匿名性带来的非理性后果。

http://www.horizonkey.com/pic/841/841-6.gif

六、六成市民认为宜机=宜居,就业难影响城市宜居性
在现阶段,居住、生活与就业问题始终是形影不离的。就业是宜居城市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调查结果显示,就业机会对城市宜居性影响较大,有六成的市民赞同:“良好的就业机会意味着宜居”。
但是目前城市就业状况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找工作难易程度”的满意度只有53.2分,“就业难,难于上青天”已是人人皆知。

http://www.horizonkey.com/pic/841/841-7.gif

在本次调查的20个城市中,排在前5名的城市有宁波、厦门、成都、苏州和三亚,入围的大部分是沿海的中小城市;而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排名相对都比较靠后。研究人员认为沿海中小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的吸引力比较强,生活比较悠闲,因此居民的宜居感受比较强;大城市虽然发展机会比较多,但是个人居住条件、社区条件、生态环境、公共交通等宜居必备因素相对都比较差,因此综合地考虑,大城市居民对宜居的评价偏低。

http://www.horizonkey.com/pic/841/841-8.gif

宜居城市是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的一个统一。面对我国城市较低的宜居水平,如何坚持以民为本、建设一个适合各群体居住的多元化宜居城市,已是城市建设专家应该考虑的重要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