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公祭”成表演
标签:
公祭表演旅游经济代言人虚荣心节日广告文案杂谈 |
分类: 社会人文 |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080404/001372d8a1d0095fea770e.jpg
中国有诸多节日,大都是快乐的节日,除了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节,也是祭奠节,所以他是伤心的节日。但是目前各地公然搞得所谓“公祭”,除了欢乐与噱头,我们看不到其他。公祭祖先我们无可厚非,公祭古人我们也不反对,但是当公祭披上表演的外衣,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公祭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是什么驱动了各地政府公祭表演。
都是经济惹的祸
自从旅游经济火热以来,近十年间各地掀起了挖掘历史的狂潮,无论是客居与此还是出生于此,或者是客死于此,只要有名人在本地留有足迹,便可以挖掘出旅游经济来,历史搭台,旅游唱戏,无疑成为地方政府提高本地经济收入、增加政府业绩的指标之一。于是各地纷纷建纪念馆,唱起历史大戏。但是这样的经济又能够维持多久。当历史落入俗套,当文化变的肤浅,经济缺乏创新,热闹之后变成的是一片寂寞。现代化的琉璃又能承载多少历史?
“公祭”能提高地方知名度
“公祭”肯定会有新闻性,通过公祭可以将地方的名字遍布于各种媒体,对于地方的推广颇有好处,地方领导也可以出现于媒体,满足了地方政府的虚荣心。但是这种虚荣心又能促进地方的怎样的发展,其意义不得不让人怀疑。
“公祭”对象只不过是地方的形象代言人
怀念历史,倡导历史文化有很多方式,但是公祭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历史吗?公祭对象其实是地方的一位特殊的形象代言人。历史成了地方推广自己的广告文案。但是现代的社会需要历史的代言人吗?虽然历史能够代表当地的文化,但是其能够代表现代的经济社会吗?
莫让“公祭”成表演
何为祭?祭是怀念,但祭不是表演,当我们穿上长袍大服,吹笛奏磬的时候,一项项礼仪成了表演模式,在所有人眼里俨然成了滑稽。虽然有些人在倡导汉服、回归传统,但是传统的文化走在人群里仍然成了“娱乐”,失去了对历史的严肃性。再者,在公祭中基本都有用古代文化包装的群体舞蹈,这不是表演是什么。当我们津津有味的看着这些文化表演时,我们还会记得我们公祭的意义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