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简繁的争论都是扯淡
(2009-02-06 10:40:52)
标签:
简体字繁体字简繁拼音徐晋如中国文化 |
分类: 社会人文 |
小小草民,借着名人的光芒和媒体的扇风,带着泥土就被连根拔起。一不小心,就成了众矢之的。一篇算不上文章的文字,被编辑放到了首页,然后冠以“草根挑战季羡林”的煽动性标题,我的文字不火不行,我不挨骂不行了。
一不小心,一个草根就卷入了文字简化和繁体回归的争论中了,环顾左右,除了文字下边的评论,一起讨论的都是些研究文字或者文学或者国学的专家。牵头的是季羡林老爷子,还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王立群、挑战于丹的徐晋如、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干等,我一个小老百姓,一不小心就走入了以战为生的军队当中,这么形容,我并不觉得过分。
我没有研究过文字的发展史,我也不是中文系毕业,在这些专家的角度来看,我就是属于那种高学历的没文化者,也许在他们看来,我连高学历也算不上,因为我也就是个本科。只不过爱好写字,才在自己的博客对社会的各种现象意淫。
与大部分同龄人一样,我想徐晋如先生也是如此,一年级学拼音,然后学生词,学造句,写作文。因为家庭的原因和环境的原因,也接触一些繁体字的书籍,一不小心也认识了不少繁体字,也能读懂,但是繁体字还是很少会写的。因为笔画太多,记不住,而且无意识去写。我想,徐晋如先生也是在上大学以后才大量接触古代文献的吧。
没有大量接受国学的教育,精英们可能觉得我们这些普通人很肤浅,但我们并不堕落,说我们没文化,但我们很正常,我们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正常的经营着自己的人生,正常的影响着国家的发展。
所谓的专家往往都是钻牛角尖的人,往往为了自己的论点旁征博引口若悬河,生怕别人说自己错了。我一老百姓就不一样,谁说的对我就举手表示同意,谁说的错了我就摇手反对。
农民工进城是简体字普及的结果,这是我说的,后来我也觉得好笑。确实,农民工进城是教育普及的结果,与文字无关。
无可厚非,我们受到的简体字为载体的教育并没有使中国退步,反而有了进步,我们现在的思想、技能、知识都是简体字传达给我们的,我们生活的很好。假如当年没有普及简体字而沿用繁体字,除了书写麻烦外,我想对于我们现在的发展也没有多大坏的影响。
前面我说的“汉字简化和拼音化是正途”并没有完全反对摒弃繁体字,也并没有认为将汉字继续简化,我的意思是简体字普及已经成为现实,那我们就继续使用简体字,没有必要去复古重新利用几十年的时间来重新学习繁体字。出于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需要,我们需要像王立群教授、徐晋如学者这样的精英去研究古文化,并尽量的多向大众普及传统文化的精髓。
至于拼音化,我也并没有说以后用拼音写字,而是我们在识字之前已经学习了拼音,然后用拼音来注释词语,而且现在我们大部分人打字用的依然是拼音输入法,这个拼音化帮助我们在互联网上表达我们的思想,拼音化已经成为了现实。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在纸上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对会写字的要求也越来越低,只要会打字就行了,那么繁体字和简化字有什么区别呢,都是拼音打出来的。会认识就可以了。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位小学老师跟他的学生说的,很雷人吧,可是很现实。
我是在阐述事实,而非我的观点。我也希望所有人都认识简体字和繁体字,都会写简体字和繁体字,都去研究国学的精华,都有学问,可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有了网络,我们读书的机会都少了,有了网络,我们写字的机会都少了。
还有一件事,春节期间在家教三岁的儿子认字,我并没有教拼音,因为他不感兴趣。我就给他写“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狼和七只小山羊”,教了三遍,他就认识了,而且过了几天也没忘。这说明什么呢?拼音的翻译作用很小,可以慢慢取消了。
对于已经存在的繁体字为载体的古代文化和简体字为载体的现代文化,我们可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都认识,多学一些,毕竟简体字和繁体字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想,繁体字总比英语好学。单纯的去放弃一个、重建一个,不是好办法。
所以说,简体好还是繁体好,都是扯淡,包括大学教授之流的,我呢,小小草民更扯淡。
呵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