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相处:为何不能一家亲?

标签:
婆媳公婆育儿婚姻家庭情感女性跟着火炬看中国 |
都说婆媳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复杂最微妙的一种关系,无论是夫妻感情多么的坚固,只要遇到婆媳问题,必然会引起波澜,或暗战或大战或持久战,有多少家庭都因为婆媳不和而导致离婚解体,有多少夫妻因为婆媳闹矛盾而分道扬镳,俗语说:“婆媳亲,全家和”,但真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而且也是很少的,但也不是没有。记得曾经看过一个人物报道,讲的就是婆婆和媳妇,亲如母女俩,婆婆待媳妇就象待亲生女儿一样,媳妇孝顺婆婆比亲妈还亲,和谐幸福的家庭让我们都羡慕不已,傻傻的听着就象听故事而不是真实生活一样。
在单位,婆婆永远是我们几个女人共同的话题,而某一同事杨女士对待婆婆的态度,则是我们重点谈论的典型。杨女士出生于农村,工作不久便嫁给工人家庭,在当时他们是绝对门当户对的,无可挑剔。杨女士靠自己的努力凭着心气儿,在单位渐露峥嵘,小有名气。而丈夫则从粮站买断,没有任何学历而四处飘荡,级差产生则导致婚裂的潜伏。98年,他们所住的平房遭遇拆迁,居住问题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而公婆的态度则是希望他们租房子住,哪怕他们给支付房费。就因为这事,他们开始大吵大闹,最终还是依了公婆。两年后,房子到手了。房钱则又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为了房钱,听说公公打了杨女士,杨女士也骂了公公,还带着娘家到公公单位去闹。最终的结果则是公婆出了8000元,其他费用自已解决。杨女士也很极品,一赌气房主、户主全改成了她的名字,那75平方米的楼房则成了杨女士的天下,对老公吆三喝四君主政策。至此以后,杨女士几乎跟婆家断了来往,连上小学的女儿也不让去爷爷奶奶家,更甚者,逢年过节,杨女士都不让老公回家过年,而跟着她回农村。女儿过12岁生日,她本想不叫公婆,眼看着离庆典日子没几天了,无奈婆婆亲自上门,眼巴巴的渴望参加孙女的12岁生日庆典,最后可能是考虑到影响,最终让老两口参加了孙女的庆典仪式,只是她的小姑子,却甭想踏入大门半步。
做为同事,大家都在劝她,凡事不要做过头,你不和公婆来往也罢,人家儿子你都不让回去,叫什么事呢!儿子孙女都是人家的骨肉,你有何理由不让人家去团圆?说的多了,自然也听进去了一些,有一年过年的确回去了,但是却因为婆婆只给炒了三四个菜,而小姑子回去则炖鸡炖鱼,又赌上气,从此老死不相往来了。一年365天,哪个家里能没有事情的?她宁肯求邻居求同学,也绝不踏公婆家的大门。说她她还据理力争:我的情况你们不知道,我做月子时,婆婆看都没有看过我和孩子,公公还动手打我等等,啧啧,冤仇看来是难解啦。
女人们常在一起讨论自己的婆婆,有的说,我在婆婆家,说的多做的少,吃的多拿的多,在老妈家就相反了。有的说,孩子回奶奶家,竟然吃不到一口热饭,只得爷爷带到饭馆去吃,孩子一岁半,因为小叔子媳妇要生孩子,愣是把她们娘俩轰了出来。有的说,坐月子婆婆伺侯,性急和性慢的遇到一起,差点闹起来。而我呢,则和婆婆也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生孩子之前,婆媳相处还好,生了宝贝之后,抚养问题成了我们暗战的主要原因,强悍的婆婆差点毁了我的婚姻,为了孩子,也因自己性子的软弱,硬挺了过来。现在宝贝大了,婆婆对我也好多了,我呢也只是和她客客气气,那段往事,让我心里结下难解的结。老公曾经对我说,我不指望你对我妈怎么样,但面子上要过得去,该做到的必须做到,老公的话看似很通融大度,实际上做起来很难啊!
其实现在想想,婆媳相处,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处理关系好坏,则要看当事人对艺术、对科学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而且还要看关键人物:丈夫的态度和立场。丈夫面对发生战争的二个至亲女人,是理智面对还是躲避逃之夭夭,是一碗水端平还是偏袒一方,睿智男人采取什么方式来解决问题,则是家庭婚姻和谐幸福的关键。其他重要人物如大姑、小叔也是事件中心人物,是挑衅是压事,是搬弄事非,是两头说情,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做的好了,就把战争之火浇灭了,做的不好,就火上加油,越烧越旺了。婆媳大战,没有赢家,只能是落得个两败俱伤,都不好过。
婆媳不能一家亲,主要是所扮的角色不同,所持的态度不同。婆婆想着媳妇是别人家的,又把自己的儿子抢走了,自然心里不好受。媳妇想着婆婆对自己不如对大姑、小姑那般好,总是挑剔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心里长期这样想着,难免就会发生战争。若要避免战争,只有媳妇自己先把心态摆正,在婆婆面前,要会做人会做事,把她当成一个老人看待,不看僧面也要看丈夫的面,毕竟他们是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毕竟婆婆一把屎一把尿把儿子拉扯大给了你,做到想到这样,天长地久,日月累积,时光见证,在刁难蛮横的婆婆也不会说出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