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2019-03-27 15:31:43)
标签:

山西寻根之旅

山西

灵石

夏门村

夏门古堡

分类: 故乡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在酒店稍事休息后,我们坐2路公交车来到夏门村,在街边一家小饭馆吃过午饭,就开始了夏门古堡的游览。
    出行前,从夏门镇政府相关人员的电话里得知,古堡的保护、开发工作进展缓慢。夏门村也是夏门镇政府的所在地,不知何种原因我竟鬼使神差地来到了镇政府,并向相关人员了解古堡的情况。现在知道了,这是我对古堡的感情所致,这里是母亲年轻时生活过的地方,这里是母亲生前经常提起的地方,我从心底希望这里越来越好。从随后赶来为我们做向导的镇政府的梁主任那里得知,古堡的保护、开发工作之所以进展缓慢,主要还是缺乏资金,没有人到此投资,而县政府每年的拨款又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唉!我即非权贵,又非大款,我只是一个退休老人而已,我又能为古堡做些什么呢?我只能用我的相机、用我的镜头,尽我所能给古堡做些宣传,引起人们对夏门古堡保护、开发工作的关注。
    夏门古堡始建于明朝万历中期,终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时三百余年,它的兴盛与史称“灵石四大家族”之一的梁氏家族的发迹有着密切关系。夏门梁氏的始祖梁福山于明代嘉靖年间由陕西渭南迁入夏门村居住。梁家初以佃耕为生,渐渐自耕兼商,后靠办粮店发家,家境渐趋殷实。梁氏家族崇尚诗书,仕宦传家,明清两朝族中先后有185人在朝为官,成为当地历史上显赫的名门望族。梁氏家族对古堡选址、布局及营建极为讲究,古堡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前对峭壁以为屏,后倚峻岭以为靠,下临汾水以为险,底坐磐石以为基;确实是一处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可居可赏可御可逸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不论从民居科学角度衡量,还是从阳宅风水讲究测看,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理想宅第。
    梁主任介绍,位于古堡西面的秦王岭,曾是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进军关中、途经雀鼠谷时驻军的地方,与秦王岭相对的汾河对岸有隋将宋老生扎过寨的老生寨。雀鼠谷曾发生一场对唐王朝生死攸关的决定性战役--雀鼠谷大战,因此历来为史学家所重视,也是研究李世民生平的重要史迹。至今,古堡后面的山坡上仍依稀可见当年李世民征战、留宿过的古战场遗迹,当地老百姓称为龙头岗。
    古堡内的建筑经历了400余年的风霜雨雪,虽然损毁严重,但原有的格局没有改变,仍然完整的保存了原有的街巷、院落、堡墙、堡门等。现存的古建筑共有大小院落60余幢,主要的院落群有大夫第、御史府、知府院、深秀宅、后堡门外院落、道台院、百尺楼等。这里的古建筑有个鲜明的特色,就是窑上建窑、院中修院、窑窑相通、院院相连,街、巷连通且有暗道相接,除方便交通、防备匪患外,还具排水功能。
    梁主任带我们走进一个尚有人居住的院落,让主人带我们到地下暗道一探。暗道由青砖垒砌而成,很宽敞,顶部为拱形,其高度不比地上窑洞低,人在暗道里行走仿佛在地上的窑洞间穿行,没有丝毫的压抑与狭窄感觉。院落主人将原来四通八达的暗道,用砖封堵成一个偌大的地下室,用来堆放杂物。梁主任颇为自豪的说,静升村的王家大院看点在地上,夏门镇的古堡看点在地下。
    现在古堡里已没有几户居民,大部分院落都是铁将军把门,有梁主任陪同,我们在古堡里地游览方便了许多。梁主任是夏门梁氏家族的后代,是这里的老人,和这里的每家每户都很熟悉。有人居住的院落,我们可以进去聊上几句;关门上锁的院落,梁主任就用钥匙打开,给我们介绍让我们拍照。在一片断壁残垣的废墟之中,有一处比较完好的院落尚有住户,院落主人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老人热情的给我们介绍这个院落的前世今生,并陪我们到旁边的上院观看。走进满目疮痍的院落,大哥兴奋的说这就是奶奶和母亲曾经居住过的院子,2002年他陪父母回山西时来过这个地方。为了确认无误,大哥给远在天津的二姑打电话,详细描述院子的位置、房屋结构及平面布局,得到了二姑肯定的答复。老屋的确认也让我兴奋不已,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奶奶、母亲、二姑在这个院落的生活场景,我上石梯、越残墙,在不同位置给老院拍了很多照片。在这里我要感谢热情的梁主任,如果没有他的陪同,没有他打开院门的铁锁,我只能像2008年来夏门古堡一样,只能站在堡墙的废墟上,朝着奶奶、母亲生活过的地方远远地一瞥。在这里我也要感谢我的奶奶,如果没有她1948年举家迁徙进津的英明决定,我今天就是夏门古堡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我的人生将会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轨迹。
    从古堡出来,谢过梁主任,我和大哥来到汾河边上的百尺楼。百尺楼为梁家七世梁枢所建的民楼,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楼为四层,一、二层为三孔窑,三层为四孔窑,四层为云厅。楼长15米,宽4米,高40米,故称“百尺楼”。百尺楼还是十一年前的模样,虽满目沧桑仍巍峨屹立在汾河岸边。
    由百尺楼沿汾河前行不到百米,就是嵌在楼北石壁之中的、由当时县令王志融题书的“夏门春晓”石刻,这里也是灵石著名的古八景之一“夏门春晓”的所在地。虽然早在1994年灵石县政府就发文将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我看不到任何的保护措施,这块历史久远的“夏门春晓”石刻,蓬头垢面地立在路边,任由风尘、泥浆肆意侵蚀,看着让人心疼。
    说不出我是怀着什么心情离开古堡的,是收获颇丰的欣喜?是爱莫能助的神伤?还是两者兼有之?我也说不清楚。
    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我要尽我所能为古堡做些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
康熙庚子年间的砖雕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大哥在夏门古堡关帝庙前留影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建于1720年的夏门古堡的头堡门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古堡巷内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在一片断壁残垣的废墟之中,有一处比较完好的院落尚有住户,母亲住过的院子就在右前方。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古堡下面的暗道由青砖垒砌而成,很宽敞,顶部为拱形,其高度不比地上窑洞低。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这里是母亲居住过的院落,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奶奶、母亲、二姑在这个院落的生活场景。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遇上关门上锁的院落,梁主任就用钥匙打开,给我们介绍让我们拍照。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现在古堡里已没有几户居民,大部分院落都是铁将军把门。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已经无人居住的院落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这里的古建筑有个鲜明的特色,就是窑上建窑、院中修院、窑窑相通、院院相连。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百尺楼内的景色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2008年我来夏门古堡,这位老人带我去寻找母亲住过的老屋。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今天再来此院,已是人走院空。老人一家已经搬走,老奶奶前几年已经过世。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梁主任带着我们游览,有人居住的院落,我们就进去聊上几句。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关门上锁的院落,梁主任就用钥匙打开,给我们介绍让我们拍照。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已经部分修缮的关帝庙内部,上次来只看了外景,这次梁主任打开门锁,让我们入内参观。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修缮过的关帝庙内的戏台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这块历史久远的石刻,蓬头垢面地立在路边,任由风尘、泥浆肆意侵蚀,看着让人心疼。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汾河岸边的百尺楼还是十一年前的模样,虽满目沧桑仍巍峨屹立在汾河岸边。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我们和梁主任在关帝庙门前合影留念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说不出我是怀着什么心情离开古堡的

夏门古堡--(山西寻根之旅之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