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从家庭教育做起

(2007-03-03 09:14:06)

     “个性化教育实践者”及其他一些博友认为:在暂时无法改变学校时,可以先在家庭教育中实践素质教育理念……。我深表赞同。现从<<玩的教育在美国>>等已不易从市面上买的书中,节选一些内容,与博友们交流。望不吝赐教。

 

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健康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中国孩子娇生惯养的问题。于是,许多弥补的方法也纷纷出现:什么“吃苦夏令营”,“挫折冬令营”,“生存训练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中国式育子法的不足,并且在采取措施。

     一位读者来信谈到,学校搞军训,从第一天开始就有家长开着公车私车,带上大包小包的零食前去看望,更有甚者,在军训前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替自己的孩子免去这场“灾难”。中国孩子的生长发育环境非常的不健康,这不是参加一两次“吃苦夏令营”就能解决的.

     在“早儿童时期”的两岁半到五岁半这段时间里,不论在幼儿园里,还是在家里,我们对孩子做的事,基本上可以用“供养”两个字来概括。其中,“供”是供神的“供”。捧在手中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

      中国的“百事可托”妈妈比比皆是:

     孩子同妈妈一起散步,孩子甩开妈妈的手,自己向前跑了两步。妈妈马上如临大敌,神经兮兮地紧追在后面喊,“小心!别摔着。” 孩子同小朋友一起玩,妈妈一眼不眨地盯着,深怕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推着了,碰着了。孩子无意中互相推推打打几下,妈妈马上一把抱过宝贝,查看伤在哪里。孩子正自己爬上滑梯,妈妈看不过眼了,一把抱起孩子,放到滑梯上。孩子要出门玩,妈妈总不忘了交代一句,“别玩土!别把衣服弄脏了。”孩子想与同伴一起骑自行车,妈妈说:“别去骑车了。危险。还是在家看书吧。”

      ……

     虽然,这些都是些发生在每个家庭,每个父母身边的日常小事。但是,正是从这些细小的事情开始,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起步阶段,就丧失了运动素质发育的大好机会。

     孩子正在笨手笨脚地爬上滑梯,表面上看,孩子很需要帮助。因为他要费很大的劲儿才能爬上滑梯的顶部。如果有妈妈帮,孩子不用自个“爬”这个最艰难的阶段,就可以玩“下滑”这个最开心的部分,孩子当然乐意万分。可是,这一来,孩子就丧失了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孩子爬滑梯的过程,正是他的运动能力发育的过程。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孩子的神经系统在平衡,力量,协调,灵活上都得到了锻炼。当妈妈一把把孩子抱起来放到滑梯顶部时,妈妈实际上做的是阻断了孩子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的过程。如果这个妈妈从来都不让自己的孩子爬滑梯,那么她的孩子就可能会长成一个在爬的运动能力上的低能儿。

 

     丹丹已六岁,其他的孩子都有了小自行车,可是丹丹的父母说什么也不让她学骑车。说是丹丹还小,骑车太危险。四年过去了,丹丹终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但她学了很久都不能保持平衡,更不敢独自骑车。丹丹的父母想不通:为什么人家的孩子上自行车象猴子般灵活,怎么就我家丹丹这么笨?他们不知道,正是因为他们四年前阻止孩子学车,使孩子失掉了发育平衡能力的好时机。很可能这个孩子的一生就只能这么别别扭扭,紧紧张张地骑车了。因此丹丹的平衡能力的发育,可能会一辈子就停留在四、五岁的水平上。

 

      最让人担心的还是中国家长对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参加游戏玩耍的态度。

     小明喜欢和朋友们打足球。但是妈妈只让他每个星期六玩一个小时。还要先完成十条额外的数学题,才能去踢球。均均想参加乒乓球队。妈妈第一句话就是,“你能保证学习不受影响吗?”

     很多人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才是唯一可以放得到桌面上的东西,其他都是次要的。体育运动就更不应该多搞,搞多了,玩多了,孩子会“心野”,坐不住,学习成绩一定会下降。

     一提素质教育,许多家长想到的,就是如何让孩子多学点“琴棋书画”之类的东西,甚至多增加点课外知识。但很少有人想到,应该让孩子多搞些运动,多一点“玩耍”。“百事可托的妈妈”们把孩子的作息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就是忘记了安排体育运动和游戏的时间。

     还有的家长,就是不放心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怕孩子受伤,怕有危险。因怕而禁。孩子的户外活动被大大地加以限制。

     做父母的从来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智力上成为低能儿。为了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包括吃补药。但许多做父母的,却在用自己的手“培养”着运动能力的低能儿。一方面是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另一方面,即使意识到也完全可能在所不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