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素质教育 |
后来,我又在1995年12月8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了“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提法。
这就是说,在许多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中: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训练”出来的。绕不开的定义
许多读者可能不喜欢与定义打交道。
当然,能尽量避开枯燥的定义,那是再好不过的啦!但在有些核心问题上,如果读者与作者在定义上不统一,就会像一个没有定好调的乐队,各吹各的调,各拉各的曲,奏(凑)不到一块,弹(谈)不到一块。
因此,要阐述"创造性能不能教?"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和统一"教"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给"教"这个概念下的定义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
这个定义基本是准确的。
有读者可能会说:“创造性能不能看作是一种技能?如果是一种技能,创造性就应该能教。”
实际上,把创造性看作是一种技能,这是许多中国教师认为创造性可以教的根本原因。
创造性是不是一种技能?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说清楚什么是创造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我觉得,《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不精确,因为这个定义没有把“创”和“造”这两部分有机地联在一起。比如,"想出新方法"来解决了数学难题,这无疑是创造。但如果只“想出新方法”,而这个新方法并不能解决任何数学难题,这算不算创造呀?恐怕是只“创”不“造”。
再比如,“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说法也界定不清。显然,用旧的方法往往也能"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这不能算创造!
我认为: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
也就是说,创造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
因此,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
那么,什么是“技能”呢?
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至于创造性是不是一种技能?我们不忙下结论,先来看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