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珍爱生命,拯救地球

(2014-10-29 09:26:23)
标签:

地球

生命

原创

紫石子

杂谈

分类: 说东道西


     珍爱生命,拯救地球 

 

   题记28日新华日报刊登国际权威杂志《科学》曾发表了以加拿大科学家为首的研究小组的文章,指出,由于过度捕捞和污染正加速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如果按目前速度继续下去,到2048年,这些面临捕捞的种群将完全崩溃,失去捕捞价值,人们将无鱼可吃。

 

达尔文说: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当黄沙飞尘扬起的那一刻,还没有挥之而去的雾霾天气在头脑里闪现不断......这地球发威惩罚谁?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除了人类还有许许多多的动植物,这些都需要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空气,水、阳光。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存的动植物循环着循环,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循环。任其一种被破坏或灭绝对人类对生命都是极大的挑战。

16世纪葡萄牙人曾在东非的一座巴掌大的小岛上野蛮残杀渡渡鸟,致使该岛一夜之间在世界上突然灭绝。而伴随渡渡鸟的彻底灭绝,一种骇人的奇怪现象出现了:岛上极为美丽珍贵的绿衣树也随之灭绝了。因为绿衣树的籽粒必须经过渡渡鸟啄食,通过它的消化道获得适当的温度、湿度而被排出体外后,才能萌芽、生长。这是继恐龙灭绝后又一次灾难性的灭绝。全世界只有这个岛国有渡渡鸟,灭绝后引起相关的东东不能生长繁殖,久而久之,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实例告诉人们不要无辜的伤害生命,哪怕是一只鸟或其他小生灵。

自然界环环相扣,一个环节的缺失,会导致怎样的连锁性灾难的发生?对此,人类相当无知。了解到渡渡鸟与绿衣树(卡尔瓦利亚树)命运相连,只是一个偶然。我们不知道,因为人类的贪婪,自然界中,有多少悲剧已经上演,多少悲剧正在上演......

地球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摇篮,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要为地球的环境多多考虑,不能只图一时一事。城市里矗立着一排排高楼大厦很漂亮,城市里的垃圾丢弃到哪儿?人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污染环境和改造环境的主宰。如果不重视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将给人类和有生命的动植物都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和灾难。农田里的青蛙已经越来越少,化肥农药杀蔬菜和果实的同时青蛙也受到伤害,震撼,令人震撼!小学里课本上就告诉我们,青蛙是益虫,可现在青蛙少的可怜!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中有60-80%为水,成年人约在70%。科学测定:人可以17天不进食,但48小时不进水将导致死亡。N 年前就有报道:称为母亲河的黄河、长江都被天然和人为的污染(人为的占70/%)。许多企业的老板不懂也缺少环保意识,只顾着赚钱,随意让污水排放流淌,这些厂家旁边的居民吃水都有问题等等。有毒的水已经污染了海洋,海底的动物有些濒临绝迹。

打个不确当的比方:如果医院里来了一名患者,而患者就是空气污染后导致的疾病。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脉搏细弱这些看上去的症状,可以说,不会等着做了相应的检查后再处理,医护人员会立即给其吸氧,输液等一系列的抢救措施……..要知道,病人与常人一样不能失水,不能24小时无尿。许多患者抢救及时而幸免遇难。看看,氧气和水在临床医学上起了多么大的作用。这里插一句,如果遇到有毒的水,再高明的医生也难挽回所处的局面。所以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包括人类,动物植物都是一环套一环,不可分割,循环着循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否则将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灾难或不可逆转的危害。

面对这样的情景,植树节之植树,倡导植树,爱护树木才对,才是对大自然灾害的改善。多种一棵树,世界上就多一片绿色,营造一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家园。早早的远离沙尘暴的肆意掠夺,还河山清秀美丽,让我们看见清清的水,蓝蓝的天!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每一个小生灵都有着美丽的诗意。人类要珍爱生命,珍爱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万物之动物植物,保护江湖河海。

善待地球吧,善待地球上的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后记:人工养殖、填海造田、重化工密集等给海洋造成沉重的负担。“要想30年后还有鱼可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是近日在南京召开的有关海洋生态安全会议上的建言!

 

http://s6/mw690/001kKNTfgy6NaKyOnYhc5&690

 

 

   【小花园】朴树之怀念...

  

http://s16/mw690/001kKNTfgy6Nc0G6JAz7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