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韶山毛氏宗祠和毛鉴公祠

标签:
毛氏宗祠毛鉴公祠韶山风景日戳 |
分类: 《上海集邮》征求意见稿 |

图1
毛氏宗祠是韶山毛氏族人祭祀、议事的总祠堂,位于毛泽东纪念馆西边(图1),坐东南朝西北,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成。。砖木结构,硬山式青瓦坡屋顶,正面为高耸的门楼,飞檐翘角,四柱三间三层牌坊式,中间开石拱门,门外两边各立石鼓。T11-2邮票上,毛氏宗祠门旁挂着鲜红的牌子,门外并无石鼓。图2极限片采用196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韶山》“毛氏宗祠”片,可见当年门额有“毛氏宗祠”四字,门旁挂着白底黑字的木牌,门前石鼓与大门平行。

图3
如今,修缮后的建筑青砖外粉石灰纸筋墙面,门楼高9.6米,上有双龙戏珠、八仙过海浮雕彩绘,楼顶斗拱出檐,脊端吻兽矗立。门额上书“毛氏宗祠”四个大字,两侧对联为“注经世业,捧檄家声”(图3),表达了韶山毛氏对其家族历史的回顾和对先人的崇敬,激励后世子孙继承祖业,奋发向上。门坊上方两边有“韶灵”“毓秀”四字,既指韶山山水之灵,又指韶山人文之秀。门前石鼓已改为与大门垂直。
徐步走进宗祠,自北至南前后共三进,每进之间设狭窄天井。地势北低南高,各进建筑依次抬高,意喻“步步高升”。第一进为戏楼,戏台宽大,可容十多人登台演庆,匾额“鉴古观今”。第二进为中厅,是毛氏族人修订族谱、制定族规、调解纠纷或祭祀、设宴的地方,左廊悬鼓,右廊悬钟,左右白色墙壁书“忠孝”“廉节”,黑板上写有“研学励志”。厅内黑漆匾额高悬,上书“聪听彝训”四个金色大字,此语出自《书经·酒诰》“聪听祖考之彝训”,意思是清楚明白地听取尊长对后辈的教诲、训诫。第三进为享堂,名为“敦本堂”,堂中供奉毛家历代祖先的牌位,并放置毛氏始祖毛太华的铜像,两边墙上陈列毛氏家规家训。
1925年初,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最早的农民夜校就设在毛氏宗祠的中厅。杨开慧担任夜校负责人并兼课,她擅长用普通人听得懂的道理给大家讲革命理论,还教唱歌曲。农民夜校办得十分红火,听课的人越来越多了,毛氏宗祠的地方不够大,毛泽东又在其他村子连续办了20多所农民夜校。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回韶山时,还特意去看了毛氏宗祠。1968年,政府有关部门对毛氏宗祠进行了较大维修,使其保持着20年代原貌并对外开放。现第一进右室辟有“毛氏宗祠历史沿革展”,敦本堂左右两室辟有“毛泽东家史家风展”。
毛鉴公祠位于毛氏宗祠西边,系毛氏家族的又一个支祠,建于1866年,坐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大门上方书“毛鉴公祠”,门上绘有门神,外墙上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如今,大门紧闭,不对外开放。
T11-3
建筑为三间两进,后进略高于前进:第一进为戏楼,上层中部为戏楼,作演庆之用,两侧分别为化妆室和供老幼妇孺观戏用的子楼,下层中部为小厅,左右厢房为祭器公仓和厨室;第二进为中厅,悬“鼎泰威观”匾,供奉列祖列宗牌位,左右两廊为全族议事、办公、住宿之处,亦可摆设酒席。
1927年初,毛/泽/东回韶山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湘潭县特别区第三、第四两个乡的农民协会组织了400多名农民夹道迎接他,并在此举行了欢迎大会。讲话中,毛泽东肯定了当年“红旗卷起农奴戟”的农民运动,号召大家要团结一心,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 这里后来也成为第三乡农民协会的场所。
毛氏宗祠和毛鉴公祠于1972年9月1日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韶/山冲/毛/泽/东旧居的增补点。

图5
1991年12月26日韶山邮政支局分别启用“农民夜校”(图5)和“农民协会”风景日戳(图6)。
目前,韶/山保存完好的宗祠还有位于毛鉴公祠西约2千米处、韶源路上的毛震公祠。两者建筑有明显区别,后者面阔三间,宽仅13.92米;前者因扩修了东西横厅,从三开间变成五开间,宽达32.9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