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潘晓纯:《中国编号邮票》邮集编组感言

(2023-08-15 10:51:50)
标签:

邮票

邮展

编号

中国

镀金奖

分类: 《上海集邮》征求意见稿
潘晓纯:《中国编号邮票》邮集编组感言
图1
潘晓纯:《中国编号邮票》邮集编组感言图2

潘晓纯:《中国编号邮票》邮集编组感言
图3
潘晓纯:《中国编号邮票》邮集编组感言
图4

潘晓纯:《中国编号邮票》邮集编组感言
图5

潘晓纯:《中国编号邮票》邮集编组感言
图6

昆明2023中华全集邮览中,我的《中国编号邮票》五框邮集喜获镀金奖,算是对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传统类展出给予的首肯。欣喜之余谈谈我的感想,从研读收集、组集参展、修改提三个方面同好交流。

一、研读收集

本集《中国编号邮票》是指19708月起,以编号形式排序发行的邮票16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开始95《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结束95。由于编号邮票的发行、使用处于动荡时期,因此,其收集和研究有一定难度。

研读是对素材历史、文化背景、艺术价值、珍稀程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研读,首先要收集关于素材信息。这些信息来源于文献展览、讲等。此外,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学识也非常重要,例如与同好交流和讨论,参加相关的活动等。

在收集到充分的信息后,就可以深入研究,乃至考证其真伪和年代,用以加深对收藏品的了解和认识,为以后的收藏和组集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研读并不枯燥它是获得乐趣和享受的体验。在研读中,对每一件藏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研究可以让人感受到时间和文明的魅力艺术品的精湛和优美,可以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美妙。

通过研读和收集的不断提升,以及对藏品、素材深入的了解,便进入邮集的编组参展。

二、编组参展

参加竞赛性展览,规则大于天。在确定了组集类别后,需要就规则结合自己藏品、素材可用性再次进行学习和研判,用以确定大纲和编组切入点,然后边编组边学习邮集构架,如章、节、段的分解,同一邮品的跨页、同一章节的跨框边编组边对藏品、素材进一步的了解,如7边纸上不同数字含义(图118-20不同版式产生的原因等(图23;边编组边对集邮知识进行更多的解读,如边纸上不同数字所代表的同套邮票不同的印制日期(图4;边编组边详知那个时间段的邮政知识,如西藏寄尼泊尔的邮资(图5;边编组边了解那段时间的印刷工艺,如对一枚刷色缺失的95(图6,原以为是胶面印,后来了解到是那个时期油墨速干剂的配比出了问题,而使图层出现龟裂状的脱落,并不是胶面印。

通过较完整的展示所有编号票的发行时间,以及相应印刷阶段状况和各种变异,所有编号票各类邮政业务(平、挂、印、国际、包裹等)使用,使所有素材围绕主贯穿于章节得到充分的描述和展示。

三、修改提

集从2019年浙江省邮展大镀金奖,2023展镀金奖,其间对邮集的改动如下。

1.微改

潘晓纯:《中国编号邮票》邮集编组感言
图6a

潘晓纯:《中国编号邮票》邮集编组感言
图6b

潘晓纯:《中国编号邮票》邮集编组感言
图7

每每获得新藏品,如特殊的戳记“辽宁鞍山/人民邮政”机盖日戳(图7,等难得邮品对已编入邮集的素材进行细微的调整,以提升邮集的可看性和增加集邮知识。

潘晓纯:《中国编号邮票》邮集编组感言
图8

潘晓纯:《中国编号邮票》邮集编组感言
图8a

潘晓纯:《中国编号邮票》邮集编组感言
图8b

“厦门1971.8.11”至“香港1978.8.14”平信,贴48分票,由中银厦门分行寄香港浙江兴业银行,由闽海224 轮带交,封背盖“港厦线/船泊:永乐码头/电话:四三九二壹0”轮船邮件副戳由于本件为轮船带运邮件,按规定需贴邮票,但因未经邮局处理,所以只能用日期章盖销,到达后同样加盖日期章。本件为特殊的轮船邮件、特殊使用也属侨批、侨汇回批范畴,是非常精彩的一件文革时期特殊邮品8

2.大改

本集参加省展时用的是中贴片,编排简洁明了,外观评分接近满分。参加国展前请教了诸多国际、国家级评审员,他们却对使用中片颇有微词。主要意见集中过渡追求美观,让评审员感觉你是否素材不够才迫不得已采用中贴片。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后我便采用标准贴片重新编组。

3.前言页历经多次修改

前言页需体现邮集的中心思想,堪比邮集的灵魂,你必须在符合规则的前提下,让评审员在短短的几分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整部邮集素材的重要性、集邮知识点、处理和研究深度。不管用中贴片还是标准贴片,我一直采用的是题目、内容、计划、参考文献四段的格式。尽管这其中因为素材和片大小的变动、集邮知识不断获得、研究的深入,但还是在四段格式中盘旋。昆明国展前夕我对前言动了“大手术”,改成了现在的范围、处理、结构、展示、纲要、重要素材、个人研究以及参考文献。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本人对编号邮票研究后发表的文章,使前言页条理更清晰,观点更明朗、展示(说明)更简洁。昆明国展后评审员在解说中给了前言页比较高的评价。

现在有机会参加更高级别的邮展了!我将在收集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精,不断进取、加大对票品的研究,充实更好邮品、拓展集邮知识,使得邮集变得无可复制,参赛成绩更上一层楼。


潘晓纯:《中国编号邮票》邮集编组感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