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明:枫桥夜泊

标签:
枫桥铁铃关苏州寒山寺运河 |
分类: 《上海集邮》征求意见稿 |

图1
苏州阊门外,有一座桥,临运河,扼水陆交通要冲,曾设卡护粮,每当漕粮北运经此,就封锁河道,故名“封桥”。
唐代诗人张继乘船南下避难经封桥泊舟,朦胧月光,点点渔火,顿感千般愁绪,万般失意,在缥缈的钟声余音中唤起了他浓浓的乡愁,做成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枫桥夜泊》,封桥也因此诗而相沿作枫桥(图1)。

图2
为防御倭寇窜扰,明嘉靖年间复建铁岭关(图2),又名枫桥敌楼。有敌楼三层,楼上排列射击孔,作为发射矢石铳炮之用。现在铁铃关上的楼阁是1987年重建的,但下部基台仍是明清故物,关内甬道是连接枫桥与枫桥镇的通道。

图3
枫桥历经毁修,现桥重建于清同治六年(图3),1985年重修,为单孔椭圆形拱券结构,全长39.6米,宽5.27米,跨度10米,拱高7米。拱券采用并列砌置法,在薄形石墩上起券,拱跨为椭圆形的长轴。在拱圈两侧构筑长方形的撞券石,形成梯形桥面。西坡踏步28级,东坡落于铁岭关内(图4)。全桥结构简洁、造型优美,体现出江南一带石拱桥“薄墩薄拱”的特色。

图5
在枫桥附近,南朝梁代已兴建一处塔院,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又相传唐贞观年间名僧寒山、拾得出于仰慕普明遗风,曾来此住持,塔院遂改名寒山寺。寒山寺有三宝:寒拾、古钟、诗碑。其中《枫桥夜泊》第一诗碑原出自北宋王珪,历经风雨,不知何时湮没。明代文征明补书刻石,至清末诗碑也仅残存几个字而已。1906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建寒山寺时,请俞樾重书。这块俞樾《枫桥夜泊》碑(图5),行草书,上下虽无一文字相连,但粗细疾涩,浑然一体,正面写张继诗,后附跋文。

图6
枫桥(古桥)现与古关、古寺、古镇、古运河共同构成了苏州枫桥景区(图6),已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历史底蕴的古代江南水乡市景风貌。2021年初,苏州“运河十景”建设正式启动,“枫桥夜泊”(图7)也成为了重点打造的十大运河文化地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