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式和头饰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历来认为人首居全身最高位置,头发代表人的尊严,是人们容貌仪表的重要标志,也成为人们精心装饰的重点。数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姿的发式和头饰。就汉族言,历史上妇女所结的髻、鬟就有上百种式样。55个少数民族的发式和头饰更是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奇葩。56个民族欢聚一堂(J163M,图1),似一幅绚丽多彩、繁花似锦的全家福。本文简介55个少数民族的发式和头饰。
蒙古族(1999—11—2,图2) 旧时男子头顶留有发辫,今一般都理短发。夏季多戴前进帽(鸭舌帽)、尤登帽。冬季戴以绸缎为面、立檐圆锥筒形顶羔皮蒙古帽,也称鹰帽。未婚姑娘梳单辫,已婚妇女头发由正中分开,梳成两条辫子。夏季用各种颜色的布或绸包住头部,冬季戴圆锥筒形顶皮帽。内蒙古阿拉善、鄂尔多斯、乌珠穆沁地区妇女的头饰富丽堂皇,包括头圈、头带、辫套、簪钗、耳饰都用珠宝、金、银、玉石等制作,其中白银和红珊瑚占有重要位置。
回族(1999—11—3,图3) 散居在各地的回民与汉族服饰大体相同。聚居在西北地区的回族男女服饰还保持其传统风格。男子戴白布制成的无檐小圆帽(号帽),也有用黑呢绒或黑毛线编结的号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妇女披戴纱、绸制成的盖头,将头发盘在头顶或后脑,戴上帽子,再从上往下套盖头。少女和新婚妇女戴绣花的绿色盖头,清俊秀丽;中年妇女戴青黑色盖头,素雅端庄;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清净老成。
藏族(2005—27,图4) 票图上18个男女形象中有藏族12人,展现了不同地区的头饰和藏装。藏族男女蓄发,十分讲究帽子,帽式有数十种。山南地区男子头戴金花细皮帽(左7),以毡为帽坯,帽顶覆上用金银丝线织成图案的金丝缎,帽檐镶金色丝带,以毛皮衬里的帽翼四块,左右后三块折进帽内,只留前面一块大帽翼。妇女留辫,戴平顶小圆帽,帽两边有三角形翅扇(左1)。拉萨地区男子戴呢质宽檐礼帽(右4)或金花帽。妇女自头顶到额前、双耳两侧都垂珠串,最上面一颗为黄色大顶珠蜜腊(右2)。日喀则地区男子常戴红穗圆笠帽(左3)。妇女戴半月形竹弓称为巴廓的头饰,巴廓上面铺设珍珠串,竹弓上悬挂各种饰品(右1)。阿里地区妇女戴中间大两头尖角前伸的珠帽(右6)。现拉萨市区也出现新型藏装,妇女发式完全时代化。
维吾尔族(1999—11—5,图5) 男女平时都戴四棱小花帽(朵巴),由四块帽片组成,帽顶中间呈X形拼结。小花帽样式种类繁多,纹样各具地方特色。制作工艺有丝绒平绣、串珠片绣、扎绒刺绣和综合绣等。南疆喀什地区流行黑地白花,格调典雅的巴旦木花帽。票图上男子戴巴旦木花帽。北疆伊犁地区的花帽素雅大方,造型扁圆。东疆吐鲁番地区男女喜戴红花绿叶、色彩艳丽的花帽。未婚姑娘将头发梳成十数条细辫垂于身后,戴吉连姆花帽(地毯图案),或绣小花的金丝绒杜哈瓦花帽。婚后妇女梳两条发辫,或将双辫盘成发髻,戴小花帽,加戴头巾。冬季戴的皮帽有男女之分。
苗族(1999—11—6,图6) 有60个支系。男装简单,缠青蓝色头巾包头。妇女服饰有近百种式样,盛装的头饰有数十种。妇女以头发多为美,挽发髻盘扎在头顶上,有云髻、蓬蓬髻、船形髻、螺旋髻等。牛角头饰是白苗妇女特有的发饰和头饰,有银质和木质两种,姑娘们先把长发挽髻于头顶,然后用假发和黑色丝线把牛角头饰缠绕于头顶。妇女盛装头饰有银簪、银梳、银桐花、银花牌、银耳环、银项圈等,其中银冠由数百朵精致的小银花,扎在半球形的金属丝箍架上构成花冠,重达一二公斤。戴在头上齐眉,两边遮住发际。
彝族(1999—11—7,图7) 头饰是各支系服饰的重要识别标志。四川大小凉山地区男子在头上留二三寸(约6.5—10cm)见方头发一小块,再裹以三四米长的青蓝布帕包头,在右前方用布扎出细长尖锥形,称英雄结,结顶垂丝穗。云南昭觉男子头顶蓄一绺长发,同样裹头帕、扎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女子15岁、17岁时要举行换裙仪式,将童裙换为成年人裙子。换裙前梳单辫,换裙时将头发正中分开梳成双辫。妇女头饰分为巾、帕、帽三种,还有以架衬帽、以巾叠帽、帽上覆巾帕等综合形式。帕面绣花带,缀串珠或彩穗。双耳佩戴金、银、玉、贝等耳饰,颈项戴银领牌。
壮族(1999—11—8,图8) 男子服饰与汉族接近,各地差异不大。妇女服饰因年龄不同、婚前婚后有所区别。广西龙州一带少女梳刘海,短发在额前下垂;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将右边的刘海梳向一边用发夹夹起,左边仍留刘海;有了孩子后则梳成后髻。广西都安一带少女用毛巾折叠成手帕大小盖在头上;已婚妇女用一条新的白底花边毛巾包头。安平妇女可同时戴4个银项圈,10多个戒指。桂北妇女戴9挂项链、项圈。
布依族(1999—11—9,图9) 男子服饰简练,都包头帕。妇女头饰样式很多,未婚姑娘梳一条长辫,辫梢用彩色丝线捆扎,披拖在后背或盘在头顶,用包头帕子盖上。票图上是先包帕子,再把辫子盘在帕上。成婚时要解开辫子,戴上“假壳”。镇宁地区未婚姑娘梳高头,就是将头发绾成拱桥髻,结婚生子后,加戴银碗,银碗戴在桥形发髻末端。
朝鲜族(1999—11—10,图10) 青壮年男子的传统服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发生变化,改穿当地汉族服装和西服,但老人、妇女和孩子的传统服饰还保持着。少女一般梳双辫,婚后改梳一条大发辫。孩子长大成人要举行成人礼,为男孩举行的仪式为冠礼,即把头发拢向头顶结成发髻,戴上朝鲜族冠巾,由于发式早已改变,就不兴冠礼了。为女孩进行的仪式叫笄礼,即给女孩盘发插簪,作为女孩已经长大成人的标志。
满族(1999—11—11,图11) 今满族男女的服饰同汉族没有区别。传统发式,男子剃去头上前半部头发,只留颅后头发,编成一条大辫子垂于身后。幼女披长发,少女发式为抓髻(丫髻)。“两把头”是青年妇女的典型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在头顶上梳成一个横长发髻,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扁髻压在后脖上。中年妇女发式为盘头髻,将头发梳于头顶或偏脑后,挽发二三匝,盘成发髻,髻心隆起。男子四季都戴帽子,有草帽、瓜皮小帽、毡帽、皮帽、礼帽。妇女盛装头饰是在发髻上戴一顶扇形冠,俗称旗头,用黑缎、黑绒制作,上面缀大花朵等饰物,十分华丽。
侗族(1999—11—12,图12) 青年男子缠角形包头,中年男子团圆形包头。未婚姑娘不留鬓发,用红头绳与长发结辫,盘在头上,顶自织的丝帕。已婚妇女将头发盘于头顶前部略偏右的部位,插银梳。妇女喜爱佩戴项圈、项链、耳环、银花、银冠等银饰,戴多个从小到大的银项圈。妇女常去溪边洗发,梳子是随身必带之物。
瑶族(1999—11—13,图13) 有30多个支系。男女多蓄发,梳发髻盘于头顶。男子在髻外用黑色或白色长头巾缠绕成盆形,并认为缠得越大越好看。妇女的发式有盘龙式、平顶式、飞檐式、银簪式、絮帽式等。少女在发髻周围缠上绣花头帕,露出乌亮云髻。已婚妇女在发髻上插上木梳、银簪、山花。票图上是大瑶山妇女半月牙形头饰,将三块弧形银牌正反叠置于头顶,用红丝线把它与头巾连成一体。
白族(1999—11—14,图14) 男子头裹白布包头,布端饰有花边,缀绒球。未婚姑娘盘辫于头顶,新婚时梳凤点头发式,戴以数十朵大红绒球、用珠串相连的凤冠。青年妇女的头巾很别致,取扎染方巾、挑花头巾和红印花白毛巾共四块,分别叠成长条状,再重合一起,用长辫和红头绳将头巾裹于头顶。头巾左侧一端挂白色丝穗与料珠垂于肩部。老年妇女挽髻插银簪,包上扎染的蓝花布巾或黑纱巾。
土家族(1999—11—15,图15) 男子头缠二三米长的青布长巾,头巾包成人字形纹路,有的地区包得如同小斗笠。未婚姑娘留一条长辫,不包头巾,头上插花。已婚则挽粑粑髻,包青丝头帕,发髻上插银钗。节日盛会还戴金银发花。有的地区妇女不包头而戴帽子。
哈尼族(1999—11—16,图16) 男子以青布头巾缠头,垂五彩丝线编织成的缨络。妇女服饰、头饰因地区和支系不同差异较大。票图上是云南白宏少女戴闪闪发光的银泡小圆帽,帽顶垂彩穗。结婚生育后缠蓝布包头。爱尼妇女头顶一种三角形的白色尖顶布巾,两旁饰银泡。红河妇女婚后戴鸡冠帽,生育后则改缠包头。奕车妇女缠白布头巾,头巾正面钉一股白线带,绣一排火形图案。
——刊于《上海集邮》2014年第 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