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劲松、赵岳:红印花小2分“倒兼复”邮票的研究

标签:
张敏生巴塞尔红印花大英图书馆文化 |
小2分倒盖兼复盖邮票是红印花加盖邮票中非常著名的变体票。这种倒盖和复盖同时出现的“一错再错”现象在红印花小2分邮票的加盖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存世量不超过20枚,被誉为红印花邮票的“错体之王”。
早在上世纪初,沪上华邮收藏知名人士将红印花原票、小字1元票、5元倒盖票与民国时期的伦敦版宫门图中心倒印票合称“华邮四宝”。
后因红印花小2分“倒兼复”邮票的发现,以及民国期间珍罕邮票品种有所增加,1927年4月10日上海中华邮票会召开第八次大会时,周今觉会长提出修改意见,于是将民国时期的珍邮单独列出,并将红印花小2分“倒兼复”邮票补入原来的“华邮四宝”,改称“前清四宝”或“前四宝”。
一、小2分“倒兼复”的成因
关于小2分“倒兼复”产生的原因,前辈多有见地。周今觉、王纪泽、严西峤等均认为:“倒兼复”中复盖是因为印刷时纸张稍有移动而非全格重复加盖,而张敏生医生认为不是纸张移动所致,推定是重复加盖而成。黄光城在其专著内引用张敏生观点。
笔者亦同意张敏生观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存世的小2分“倒兼复”邮票局部放大图片(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两次加盖字体的边缘清晰,二者之间没有纸张移动所产生的“拖墨”现象。导致这种表象的产生只有一种可能性,即小2分“倒兼复”邮票第二道字迹的形成是加盖而非纸张移动所致。而第一次加盖由于加盖印版未重新蘸墨,墨色稍淡。也正由于第一次加盖较第二次墨色偏淡,因此目视后极有可能会产生以为纸张移动而形成“拖墨”的错觉。
二、小2分“倒兼复”邮票在全张上的位置
红印花邮票全张100枚,小2分邮票加盖全版为10×2形式,每加盖一个全张需要经过五次才能完成,那么一共只发生过一次的小2分“倒兼复”邮票是在这五次中的哪一次产生的呢?也就是说小2分“倒兼复”邮票位于全张邮票的哪两行之上呢?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原票版模特征的研究入手。
图2所示的小2分“倒兼复”邮票加盖字模符合9号字模特征,由于其为倒盖,倒盖的9号字模所在原票位置与正盖的12号字模所在原票位置相同,即第12、32、52、72、92号票(图3)。通过仔细观察此票的原票特征(图4),与原票第92号的子模特征(图5)相符,因此可以确定小2分“倒兼复”邮票位于原票81至100号的这两行。
三、存世小2分“倒兼复”邮票的具体资料
根据笔者的研究统计,以下13枚小2分“倒兼复”邮票的字模特征可以确认,它们的加盖版位号(即字模号)分别是:1、5、6、7、9、10、11、12、13、14、15、16、18。

图6
1号票(图6)拍卖记录:瑞士巴塞尔罗伯逊·劳(Robson Lowe)公司1971年10月6日申偶(Senior)医生藏品专场第1284号拍品;源流:Dr.James K.、申偶、黄天涌、陈郑添瑞、吴乐园。
5号票(图7)拍卖记录:香港苏富比公司1996年11月7日第1017号拍品,香港苏黎世亚洲公司2003年6月21日黄明芳(M.F.Huang)藏集第378号拍品;源流:郭植芳、邹启祥、李定方、吴乐园、黄明芳、丁劲松。
6号票(图8)拍卖记录:迈克尔·罗杰斯(Michael Rogers)公司1988年1月9日第156号拍品;香港苏富比和柯林菲勒公司1998年5月14日贝克曼夫妇专场第A133号拍品;源流:不详、贝克曼、不详。
7号票(图9)转手记录:1948年姜治方购自瑞士苏黎世某拍卖公司,1966年捐赠给中国集邮公司,现收藏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源流:某瑞士集邮家、姜治方、中国集邮公司、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

图10
9号票(图10)转手记录:1972年吴乐园《吴氏邮票让品目录∕红印花加盖邮票专集》,第28号售品;巴塞尔罗伯逊·劳公司1974年10月16日黄兼慈(Joseph C. Wong)藏品专场第1409号拍品;源流:周今觉、郭植芳、黄建斌、李定方、吴乐园、黄兼慈、黄天湧、庄顺成、徐名标、台湾王姓集邮家。
10号票(图11)转手记录:1972年吴乐园《吴氏邮票让品目录∕红印花加盖邮票专集》第27号售品;香港苏富比公司1996年4月29日第307号拍品;源流:周今觉、郭植芳、黄建斌、李定方、吴乐园、陈兆汉。

图12

图13
13号票(图13)拍卖记录:2004年12月7日香港苏黎世亚洲公司林修禾(Robert Tan)藏集第514号拍品,上海拍卖行2006年5月28日第105号拍品(此票曾在1948年5月19-25日上海交通部邮政总局邮票展览会上展出,资料发表在1948年6月25日《新光邮票杂志》第50卷第3期,邮票背面有陈复祥鉴定印章);源流:不详、林修禾、大陆某集邮家、林子牧。

图14

图15
15号票(图15)拍卖记录:伦敦哈默·鲁克(Harmer Rooke)公司1937年10月14日第460号拍品(竖八方连,下方两枚为“倒兼复”),伦敦罗伯逊·劳公司1969年11月13日大卫德藏集第2146号拍品(上述八方连下部四方连);美国马修·贝内特(Matthew Bennett)公司2001年6月23日“Sun”邮集第1513号拍品(上述四方连右边直双连);源流:Gardner、E. H. Finegan、大卫德、黄光城、黄天湧、庄顺成、庄国泰。

图16
18号票(图17)拍卖记录:伦敦罗伯逊·劳公司1970年6月23日大卫德藏集第210号拍品;源流:大卫德、吴乐园、张敏生。
四、8号字模小2分“倒兼复”的版位确认
在以往的资料中,除了以上13枚外,还有1枚曾在1946年4月1日的《国粹邮刊》上刊登过图片(图18)。此票系郭植芳1946年2月购自海外,再转给王纪泽。后又出现在1948年新光邮票会参加交通部邮政总局邮展纪念拍卖专场中,现去向不详。
由于此枚邮票的图片系早期黑白印刷,因此无法用比对小2分加盖字模特征的传统办法来确认其具体版位。但是在这次研究中,笔者却找到了一种新的确认方法。
图19是上述已确认版位的13枚小2分“倒兼复”的复组图,通过仔细观察这些邮票的齿孔位置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字模5(15)、6(16)这两列邮票的齿孔居中,而其左边的四列邮票齿孔偏右,右边的四列邮票齿孔偏左。
根据邮票齿孔的偏移特征,笔者将小2分“倒兼复”邮票的复组图分为3个区域:中区为5(15)、6(16)两列,左区为7(17)、8(18)、9(19)、10(20)四列,右区为1(11)、2(12)、3(13)、4(14)四列。
仔细观察图18,邮票齿孔偏右。根据上述对齿孔偏移特征的归类,可以初步确认此枚邮票位于左区,也就是在7(17)、8(18)、9(19)、10(20)四列之中,而这四列中除去上述13枚中在此区的4枚邮票(7、9、10、18),剩下的4个版位号为8、17、19、20。
再来观察图18,邮票的加盖文字虽然不甚清晰,但是其中的“清”字可以准确地判断属于小字型。在小2分加盖的20个字模中,只有版号3、4、8、9、11、12这六个位置的“清”字属于小字型。对照上面左区剩余的4个版位号8、17、19、20,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图18所示的小2分“倒兼复”邮票的版号位为8。
五、新发现的小2分“倒兼复”邮票

封面图
在2011年底上海某拍卖行的邮票拍卖中,有一枚红印花小2分“倒兼复”邮票(见封面)。此枚邮票据称来自海外,是在一批邮票的整理中偶然发现的。由于没有可资查考的文献记载,许多邮友对其可靠性产生怀疑。

图20
经现场仔细观测,并与笔者的藏品比对,其加盖方式、墨色浓淡、重复加盖间距等特征与真票完全一致。通过研究发现,此枚邮票的字模特征与全版的第19号相同。倒置后,其右侧(第18号)一枚为张敏生旧藏,下边(第9号)一枚为徐名标先生旧藏。通过把这3枚邮票的图片经过电脑处理后进行拼接,齿孔可以一一对接(图20)。由于红印花邮票齿孔的不规则性,同时此枚邮票与其右侧及下方邮票的图案偏移方向、程度和局部特征完全一致,加之上述在现场对邮票的观察,因此可以断定此枚新出现的红印花小2分“倒兼复”邮票为真品,其加盖版号为19。
六、又一枚新发现的小2分“倒兼复”邮票

图21
2012年4月16—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在英国皇家邮学会会所举办了中国邮票展览,这是中国作为2012伦敦书展主宾国所举行的系列活动之一。展览期间,4月17日,中国邮政代表团和参展集邮家受邀参观了大英图书馆。在图书馆馆藏的邮品中有一枚红印花小2分“倒兼复”邮票(图21),这枚邮票出自莫里思•穆雷(Maurice Murray)在1980年向大英图书馆所捐赠邮集的中国邮票之中,这些中国邮票是他的祖父J.A.穆雷于1897—1899年在中国期间所收集。
从这枚邮票的背面特征分析,除了J.A.穆雷所用的贴纸外,在邮票背后的中部还有一些其它贴纸的残存,因此J.A.穆雷获得这枚邮票之前,可能还有其他集邮家收藏过。
通过对这枚邮票齿孔偏移方向和加盖字模的特征分析,这枚由莫里思•穆雷先生捐赠、大英图书馆收藏的红印花小2分“倒兼复”邮票版号为20。
七、对小2分“倒兼复”其它未发现邮票的猜想

图22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形成数量为20枚的红印花小2分“倒兼复”邮票,目前已知存世共计16枚,它们的版位号分别为1、5、6、7、8、9、10、11、12、13、14、15、16、18、19、20,如附图22所示。
考虑到这16枚邮票的最初拥有者或发现地大都与欧洲相关,因此笔者推测:剩余4枚还没有发现的红印花小2分“倒兼复”邮票如果还存世的话,极有可能也会在欧洲,而且其中版位号为2、3、4的3枚也许还是一件横三连。如果这些猜想随着新邮品的发现被一一证实,那对所有关心它们的集邮家来说,没有比这更值得高兴的事,我们大家期待着奇迹出现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台湾)交通部邮政总局.红印花邮票(下编),1987(3):457-474
2.Zurich Asia .The Robert Tan Collection of the 1897 Red Revenue Stamps of China Surchanged for Postage,Dec 2004:49-41
3.国粹邮刊,1946.4.1
4.新光邮票杂志,1948.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