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的原风景[一]

(2010-10-14 15:53:51)
标签:

故乡

原风景

淮河夕照

镜头

皖北

民居

摄影习作

采风

清代盐卡

杂谈

分类: 花形后苑·图说新语色相收
我的老家,地处淮河北岸,没有大山大水,没有名胜古迹。这里以农业为基,兼有区域工商业,乡音易懂,官情似水,民风半阔,是上海人眼里正宗的乡下,一个典型的皖北小镇。
没有秀丽的风光,没有历史的峥嵘,没有独特的标鉴,她就这么普普通通的、安安静静的、慢慢腾腾的,展示在时光里,却把人间的喜怒哀乐、人类的美丑阴阳、人世的生死老病,皆一一演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地方虽平常,但四季风云雨雪,早晚明暗黑白,造化的给予和索取,也一样不曾少却。
十几岁便外地求学,对故乡的情感,似乎并不深厚。曾几何时,这里不过是童年的记忆和亲人的居所,以及几多熟悉的地理名称。然而时光就像顽皮的孩子,许多年后,寓居沪上,辗转在生活与生存之间,挣扎于压力和压迫之下,常常午夜梦回,在母亲两鬓染霜的面庞后面,总是这么一片背景,安静陪衬,沉默而温暖。
所以,这个图片系列,半是摄影习作,半是时空怀念。无心人做有心事,得来全不费功夫,每一次的归途,不经意的快门,用真实的相机镜头,捕捉一些熟悉的风景,在图片的尺寸之间,展示一点思恋的造型。
废人不死,采风不止,因此图源不断。囿于一篇博文的容量,二十二张做一集,今后陆续推出。
 
 
小巷人家。镇中心村纵深所在,多此民居小巷,寻常人家。铁门加院墙围成的院落,三面平房,多红瓦水泥砖墙,楼房四层以上凤毛麟角。院外的小路,多为砂石混土。树花私种,清洁自便,甚少公共管理。
 
 
中学一瞥。区域内中心学校,因人才流失,教学质量参差,加上升学率的因素,高中部曾经几度废设。近年略有回转迹象,于是扩地美容,屡建新楼教舍,渐渐生源有增。
 
 
校内一景。入门教学楼前一块石刻:学高身正,育泽淮庐。
 
 
淮岸坝坡。有垦地、沙场和承包林,远方为轮渡,连接本镇与淮河南岸。
 
 
沙场秋深。
 
 
水湾渔船。淮河引渠,人工灌溉河流,年深日久而出鱼,曾作浴场,因淮河失治,加之近年工业园污染,水质下降,有闸口。
 
 
滩上风光。淮河北岸通常都是这样的河滩,茂林、耕地以及浅滩。
 
 
风上独楼。淮河一人工引渠的小闸口。
 
 
渔场沙船。
 
 
古宅远景。清代盐卡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砖房三四间,内有清光绪御碑,位于堤坝与淮河之间的坡段,地身略高,旧有一老尼居住。今年数度访之,皆锁门无人,独自不敢窥视。坊间有传说:淮河屡发大水,几曾漫坝,此间却从不被淹,疑有神迹。虽未曾验证,但听来便知违背科学,不足信。
 
 
坝上残霞。
 
 
淮河夕照。
 
 
红日垂梢。
 
 
渔家唱晚。
 
 
坡地民居。淮河堤坝北坡,村民聚居区域,院外有散植,院内有小园,其间有船务单位。
 
 
小河秋风。田间小河,两岸植树,出鱼。
 
 
民居光影。
 
 
秋收晨色。新规划区,刚建成商贸市场,商居两用房,价格按间。目前此一幢一间三层,售价三十二万。第一期刚结束,尚未开市。正值夏秋两季收播季节,外围水泥街路常被占做谷场。
 
 
林深路窄。林场,树种皆为大官杨。
 
 
禁放风筝。
 
 
乡间大道。新征地拓建的道路,地处规划商贸区域,路面铺好砂石后,二期水泥工程始终未见续行,据说是因为资金短缺问题,拨款都用到工业园区的建设了,这边便半途搁置。
 
 
小镇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九,俗称逢会。来历不详,如今更无多少人文气息,已纯为买卖大集会,摊贩多于平日,占道阻车,人流剧增,商品则无甚稀奇,人多为走马戏花凑热闹,集会结束,垃圾遍地。
——————————————————————————————————————————————
那年的雪/2010/10/14/于四六鬼宅
=========================================================================================
 只要月光照在我身上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失语的天国……
 东方明珠塔上能看到什么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