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读书”这样的议论似乎是一个很流行的话题。人们谈起现在的在校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无一不是这样认为。为了支持这种观点,很多人会列出一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其实,这种观点多数来自于孩子们的长辈。现在每一个家庭的长辈们都几乎倾尽自己的所有精力用于对孩子的培养上,我们在他们身上经常看到的景观是:只要孩子读书,做长辈的干什么都乐意,要是看见孩子们不读书,马上会对孩子训斥一番,而且还似乎带着很多的“委屈”的样子向孩子诉说自己为了他(她)们的成长付出了如何如何之多之类的辛酸……不过,现在的孩子似乎也不买长辈们的账,只要让他们自己选择,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不读书。就拿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那么大学生该读些什么书?读这些书对他们有没有好处?这样的问题似乎经常被大人们所忽视。难怪现在的孩子们虽然看到他们的长辈为了他们的“成长”“呕心沥血”可就是不领情。在这里,我只想针对文科类大学生谈点看法
其实大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是从要不要读书这一问题引申出来的。要不要读书,这似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但实际上这却是一个很难求解的问题。准确地说,责怪现在的学生不读书是不正确的。正确地说法应该是学生不能够做到按照大学的培养计划的要求来读书,或者按照长辈们的“成功经验”来发愤读书。按照这样的逻辑,读这些在要求之列的书是读书,读其他的书就不是读书了,读这些在要求之列的书有用,读其他的就没有用了。问题的提问实际上隐含了这样的道理,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不喜欢读这些大学“必修书”呢?这一问题又涉及到我们经常谈论的老问题,即大学教育计划设置存在的问题有关。现在的中国教育,似乎是一个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那些阳春白雪般的理想教育,教育与现实的脱节成了现代教育的隐痛。另外,现在天天在讲素质教育,可实际上我们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子,学生几年大学生活下来,知识似乎多了,但是天真的书呆子味却更浓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却更多了……很多学生不喜欢读书,并不是他们不愿意学习,他们更愿接受的是那种给他们较多自主选择机会的教育。可现在,我们的教育似乎把大学生看作一个个的“无知青年”、“问题青年”来“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当然也就会是“问题教育”。所以,学生不读书并不是完全由学生造成的,而是我们教育体制上很多问题使然。
如果观察现在的大学生,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并不是不读书,而是不愿读那些“课本之书”。实际上,许多大学生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下,都还是喜欢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的。他们之所以对这些感兴趣,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厌学”的“习性”,而认为这是丰富他们人生的一种重要途径。另外,大人们责怪学生不读书,也是与他们心目中认为的现在的大学生“贪玩”的“秉性”有关,这又是对学生们的误解。自古读书就有两种途径,一是读有字之书;一是读无字之书。有字之书在基础阶段固然重要,但是,无字之书对一个人的成长同样重要。尤其是对文科的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并不是大人们心目中的依赖型的娇气之辈,他们似乎天生就有的一种对包办的反抗意识,崇尚大写自我。尽管大人们对孩子们的这种“大写自我”并不能完全视而不问,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意识的积极意义。学生们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他们厌恶压抑自己成长的那种丰富的、全面的、过度的苛求,而希望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而有价值。他们不仅需要读有字之书,而且更希望阅读社会这个无字之书,因为他们不希望大学生活结束走上社会,被人们笑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有才”而“无用武之地的人”。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大学生选择了“很实际”的做法。
大学生不读书还与读书有何用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在毕业选择的时侯并没有一个好的归宿,而恰恰是那些学习一般或者不怎么好的学生倒是往往很幸运,这样的事实已经不仅仅是有限的“个案”。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选录人才的时候,往往打出的招牌就是不看学历,而重能力。其实,现在的大学生,学习几年学历如愿拿到并不成为问题。但是,在能力上的确是有很大差别。那些在大学期间专心读书,学习优秀的学生,往往是我们沉重教育的试验品、牺牲品,而那些注重在实践这个人生大舞台上全面拓展自己的学生,却有着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受社会青睐的本领。在大学几年被很多传统眼光视为“不务正业”的那些大学生,却为自己在走上工作岗位上获得更大的发展赢得了舞台和机遇。现代社会留给每一个学生的机遇都是十分有限的,失去了机遇,很可能会对自己造成终生的遗憾,而机遇总是属于那些善于把握而又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力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这种近乎“残酷”的现实,也给我们的教育传统好好地上了一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