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日的第一天,全国近千万人本着“高考改变命运”的理想走进考场,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去完成这项神圣而光荣的任务。
高考,的确如人们所说的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尽管这样的结局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残忍的,但是,这样的考试制度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接纳,人们相信它,是因为在物欲充斥时代的今天,除了它,没有什么会比它更“公平”了。单就高考而言,我是赞同这种说法的,不过,高考究竟考出了考生的什么?对此,我仍有不同的看法。
高考就像晴雨表,反映在人们心态上,对它是既感亲切又后怕。对很多普通百姓来说,他们认为高考也许是自己子女的华山一条路,但同时,高考带给他们的也是无休止的后怕,他们担心的是,一旦这条路也走不通,那么,他们也只能把这唯一的一条路看成是一种永远的奢望和宿命了。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十分看重这一点,他们教育孩子最最具有权威的尚方宝剑就是:如果考不上大学,要么在家干一辈子活,要么卷入无业流民的大军。这样,高考在人们心目中自然也就成了一种动力和压力,一想到这个问题,就会有很多的沉重。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家庭和学校都把高考作为目的来实施教学计划,学校除了在规定的时间里不厌其烦地教给学生们一些考试技巧外,似乎没有其他好的办法,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回到家还要有很多课外的作业,让孩子们在小小的年龄,一提起作业,就是满脸的无奈和不高兴。“厌学”成为当代中学生的很突出的特色。这还不算,学校还把课堂搬到了家庭,因而使家庭成了学校课堂的一种延伸,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不惜承担起孩子的所有生活的照顾,目的便是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家庭看孩子学习是否进步,唯一的标准便是考试成绩,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自然也就是升学率。在学校,孩子从一上学,接受的便是不厌其烦的测验和考试,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教育完成在升学率上质的飞跃,直到把学生们送上大学的课堂。尽管这些年来,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三番五次地打出“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谁都知道,我们的“素质教育”也都是围绕着升学率来设计的,“素质教育”的结果是,不惜让学生牺牲了身体和视力,换回来的是考试的一大堆技巧;考试指挥棒让写满天真和稚气的孩子脸上挂满了沉重,让他们经历了在这个年龄不该经历的经历,让他们在成为考试能手的时候,却丧失了作学生的最基本的灵性,甚至是取而代之的是心理上发病率的颇高……所有这些,都被家庭和学校认为是要成为高考能手所必需付出的代价。
当学生在经过了数不清的考试技能训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如今,这些坚持到高中毕业的学生一个个对自己的未来怀着美好憧憬的各方好手,终于走进了神圣的考场,去完成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最具有意义的拼搏。然而,面对这一张张试卷,他们在用各自熟练技巧的发挥来处理来自每个题目的信息,考试的题目并不一定难,熟练即可。他们似乎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去完成一项高强度的技能比拼。当然,既然是技能比拼,就会有人欢喜有人愁,没办法,优胜劣汰,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自然法则。
真正当那些在考试中胜出的莘莘学子走进大学的那一刻,我们才会发现,我们的高考其实是很失败的。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很多是高分低能,或者说是高技能低水平。说到底,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过是一个个很熟练地掌握了考技而只会答题的“现代性的实用工具”,即便是他们走进大学的校园,他们仍没逃出应试教育的伤害。甚至可以说,他们才是应试教育的最大的受害者。
什么时候让我们善良的愿望真正能变成一种轻松?何时才能让我们的教育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何时才能让我们真正看到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如果你对中国的教育还一如既往地保持一种美好的期盼话,让我们再耐心地等待这一奇迹的出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