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长儿童孩子家庭教育 |
应该说,家长爱孩子是一种常理,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家庭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本是不容置疑的。不过,当家长们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种无私之爱的时候,这种爱似乎正在变成一种重压,让孩子觉得难以负重。反过来,家长的爱换回来的却是孩子们的抱怨,孩子们总是祈求家长们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当孩子们的这种善良一次次变得无助的时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时地刻下厚厚的沉重,并通过孩子那张失去了水分沐浴的恍然的表情体现出来。长此下去,孩子们同年的那种天真慢慢失去了,孩子们懂得了要把家长的爱变成一种学习上的进步,当这一切不能变成一种现实的时候,可能会让孩子不惜用撒谎来面对家长,一旦这样的善意谎言变成一种真实的时候,家长的爱便会变成一种轮番式的批评,让孩子不断地感到对家长的愧疚,这样,对孩子来说,一种愧疚的心里常常在他们脑海中闪现。这样,爱成了他们心中永远都抹不掉的沉重。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总表现为很多善意的谎言。如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谈论学习的重要性,什么,要从小好好学习,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将来有出息,也会不惜本钱来为孩子取得一个好的小学、初中来就读,目的便是在将来的高中考试中能够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提及的就是,孩子只有好好学习,才会在将来有一个好的前途,家长的所有付出都是为了孩子。这样的意识反复灌输,让孩子不仅从小就认识到了上学就是目的,这样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不断地升到高一级的学校,直至考上大学、研究生,似乎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唯一正确的路。在家庭,家长不断地重复这样的真理,在学校老师们虽然天天戴着素质教育的面罩,但骨子里却是在把孩子培养成一种考试的机器和能手,孩子的考试分值提高了,但是,换回来的却是高分低能的“傻瓜型人才”。另外,家长们不惜付巨额学费,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择校,让孩子从小就享受到了一种金钱堆积起来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让他们从小就在自己纯洁的心灵中,注上嫌贫爱富的种子,优越感慢慢地演变为一种不平等意识,这种意识的进一步伸张,可能会成为一种罪恶的祸根。更重要的是,很多具有优越感的学生并不能转化为一种学习上的成就感。反倒成了很多高投入家庭的高伤心、高埋怨,这样的事情在现代城市很多家庭中都很常见。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重言传而忘身教。家长们只是教给孩子们如何去做,而忘记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往往要超过言传很多倍。要孩子为公自己却自私;要孩子诚实自己却经常说谎;要孩子守纪自己却常常违法;要孩子从善自己却从恶;要孩子宽容自己却嫉妒……总之,要孩子做的事自己却一点都做不到,最后,孩子当然会很不争气,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家长,家长如果不从自身进行反思,而一味地对孩子进行责备,其后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家长们对孩子教育,太注意道德化意义上的说教,对孩子天真的兴趣缺乏引导性教育。家长总是喜欢用中国传统的美德的事例来教育孩子,教给孩子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听话,做一个好人,这虽然不错,但是好人的教育常常变为一种平庸式的教育,这与很多人心理的一种传统思维有关,很多人认为好人就是榜样,殊不知,中国对好人标准的理解便是听话,听话的人,虽然讨人喜欢,特别是领导喜欢,但是,这样的人常常表现出创新上的不足。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这个年龄的最大特点是幻想,孩子们喜欢问一些在大人看来稀奇古怪的问题,其实,这样的问题是一种“创造性才能”的自由的散发,他们的脑子里,没有成年人那种框框限制,他们会很用心地去想、去问,尽管很天真,但是,却很有“创意”。往往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很注意保护他们这种童真的想象力,不过,很多家长并不注意这一点,不是一句话否定了孩子的这种想象力,就是胡乱搪塞一下便了事。这样的教育,让孩子在心里感到,不知道的东西,不能乱说、乱想、乱问,生怕自己提出问题,让大人被认为是一种异想天开。其实,孩子们的这种异想天开,正是大人们所缺少的,大人们之所以没有这种异想天开,而沦为平庸,而孩子的这种异想天开,恰恰是一种天才的创意,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赖以支撑孩子的童真和稚气,让孩子在这样小小的年龄阶段学会远离童真和稚气,那只能让孩子的成长变成一种沉重。
但愿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孩子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成长规律来实施教育,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让孩子真正把教育看成一种轻松的快乐,而不是现在的沉重。(本人作品为原创,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