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榜样是如何炼成的

(2006-10-23 00:54:30)
分类: 品味人生

我国是一个一向注重通过道德教育实现对人的素质的不断提升的。其中一个最为常用的方法是典型教育,即通过在不同时期宣传一些典型事迹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在当代中国,有很多的英模典型,(注:我所说的英模,是一种泛指,更多的可能是来自最基层树立的一些典型,既不存在对英模人物的不尊敬,也不存在生活中的对号入座。)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的,成为体现时代精神的一代楷模。他们的事迹确实让每一个听到、看到的人都会在心灵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和触动,尤其是在英模报告会的现场,更能够看到英模的先进事迹常常让很多人泪流满面,感动不已。似乎那一时刻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因这种感动而心存一点片刻间难以见到的美丽。不过,这样的事情经历的多了,人们的这种感动似乎也就变得有些来得不那么容易了。不仅如此,很多人还萌生了一种惧怕和逃避的心理,因为他们心中用心编织起来的英模神话,在每听一次这样的专场报告、每看一则这样的典型介绍,都会让他们把对英模的神话逐一地破解,无论哪一名英模,都几乎千篇一律给人们奉献出了一个英模的标准化形象:自虐生命,性格残缺,伤及亲情。

首先,说说“自虐生命”。在英模典型中,有一些属于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优秀典型。当然,献出自己的生命,要看这种行为是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应该值得全社会的尊重。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利益诱惑的社会里,一个人能够连自己的生命都拿出来而不图回报的人,其精神应该说是可贵的。不过,也有一些人却表现出对自己生命的一点都不珍惜,在英模身上,经常看到的是个个身体都被常年的“忽视”而出现“变形”。可以说,这些人的身体之所以出了问题,并不是不可以避免的,而是自虐式的自我摧残造成的。这既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也是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的不负责任。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之于人,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做好工作的本钱,这其实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这些人却偏偏不去尊重自己的生命,这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他人、为了社会而辛勤工作,精神的确令人敬佩,不过,这种“身体预支”工作的做法并不为社会提倡,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而且这样的一种对身体近乎自虐的办法并不值得让人去学习和效仿。另外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属于自己,还属于家庭、群体和社会,对自己身体的不尊重,意味着对家庭成员的不尊重,这些人或许没有想到,自己身体好好的,对家庭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如果自己身体搞坏,还可能会殃及家人,所以,把自己身体搞好,这是一项造福家人的事情。同样一个人的生命还属于所在的群体和社会,一个人因为自己对生命的不尊重而伤了身体,要说对工作没有影响着恐怕谁也不信,即便是没有影响,也会对单位带来一些负担,而且身体坏了,不仅不能够为群体和社会做贡献,反而要牵连他人和社会,这本身就是一种没有责任心的表现。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值得尊重,那值得尊重,可为什么偏偏对人的生命却如此不尊重呢?我们也经常地讲,要实现这可持续,那可持续,为什么不多讲一些人的生命的可持续呢?

其次,谈谈“性格残缺”。在很多英模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工作的那种敬业精神。他们似乎除了一天到晚忙自己的工作之外,就对其它没有什么兴趣了,或者甚至根本就不会拿出点时间来做一些休闲类的事情。一旦这样的生存方式成为一种习惯,自己的交往圈子就会越来越少,对工作的专注还可能会造成感情上的冷淡,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人格上的缺陷。我们知道,人的生活并不是单调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有工作,也有休闲;有专业,也有业余;有生理需要,也有社会需要;有物质欲,也有精神欲;有个性,也有亲情;有理性,也有感性,乃至非理性的发泄……总之,正是人生活的这种丰富性,才是一个幸福的人生。再看看这些英模们,在他们身上怎么也找不到这种因生活的丰富性而带给人们的那种幸福感。从他们的言谈中,似乎一个个都是一些偏执的工作狂,让自己在一种人性的扭曲中来生活。显然,这不是我们一贯倡导的生活方式,也与我们信仰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相悖。从这个角度看,他们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修行式的生存方式也不值得在人们之中推广。

最后,看看“伤及亲情”。英模们对事业的敬业还表现在他们以岗为家上,而真正的家倒成了一个“流动的旅馆”,想起来的时候,到家里住上一宿,想不起来的时候,可能很长时间也不见踪影,似乎这个家从来就没有这个人似的。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常常以工作忙为由把全部家务推给妻子或丈夫,这本身就是对另一方的不尊重。试想一想,如果一个有家的人却不为这个家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样的人有理由走进一个幸福的家吗?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很多英模的家庭生活搞得一团糟。即便不是这样,至少会对家庭其他成员来说无形中带来更多的压力。人们总是习惯于对英模说,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其实,一个不称职的丈夫或妻子,当说这句话的时候,无非是为自己的不称职来找借口,一个人工作中再称职,也无法将其还原为家庭中的称职。至于家中的孩子来说,情况更是糟糕。孩子或许从小就无法体会到父爱或母爱,常常是孩子有空闹着让大人带着玩耍的时候,大人总是以没有时间为借口,使孩子那种渴望幸福的小脸一次次变成无奈的泪水,等到大人很晚回到家的时候,孩子早已把这种期盼留在睡梦中,让孩子总是在一种失却的爱中度过自己的童年或者少年。正是家长的这种不负责任,让孩子从小小年纪开始就要用泪水洗面为大人的失职来担受着生活对他们的不公。因此,要说人格高尚的话,小孩子在很多时候要胜过大人好多倍。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一些人选择不要孩子,把不小心得来的孩子的喜悦当成是工作中的一种负担而将其打掉。还有些家庭的孩子,可能从小就已经学会了被大人反锁在家独享的寂寞和漫长。甚至有些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其办了全托,让孩子在托儿所享受一种几乎是“孤儿”式的生活,这说的好听了是为了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孩子异化论。对亲情的伤及,表现在他们很多以工作为借口置亲人身体健康与否于不顾,似乎在他们眼里,家人的健康与否算不了什么,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进一步说,他们这种掏空家庭幸福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能有几分的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又有多少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种“仁爱”伦理的?

总之,一个人要想成为英模,那需要经过上述三部曲的脱胎,让自己变成一个生命冷漠,性格孤僻,远离亲情的没有了人性的“完人”和“美人”,那个时候,也正是一个人成名的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