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出“道德神话”的误区

(2006-08-02 01:12:50)

    道德建设无疑是当代中国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谁都明白,我们的道德建设是苍白的。之所以如此,在于我们在道德建设中无法摆脱“道德神话”的幻象。

表现之一,把道德建设理解为每个人的践行。这种现象在当今的社会中时有发生。如每当提到道德建设的话题时,总是自上而下要求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而实际上,这样的看似有理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这首先是因为道德建设不是个人的行为,其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各种群体、社团、企业、政府、组织等,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才能言及建设的问题。对于个人来讲,显然用道德建设来解释是不恰当的。个人的道德说到底是一个践行或修养的问题。把道德建设理解为个人的践行,这是政府等回避自身道德纬度的惯用手法。二是道德建设话语中有一种隐性的话语霸权。好像道德建设就是每一个公民的事情,在公民与政府之间,构成他们关系的是一种提倡者与实际做者的关系,这是一种隐性的不平等。

表现之二,把道德建设理解为一种空洞的意义。当我们在谈到道德建设的时候,往往把道德上升到一种脱离现实根基的意义上去理解,而不大关注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细节。这样,久而久之,就往往会造成一些人好大喜功、好高骛远的不健康的心态。

表现之三,把道德建设中的应让与实然对立起来。道德建设虽然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道德作为一种规范,表达的总是理想性的,或者说应然的东西。作为应然的道德,与现实之间永远都保持一种矛盾张力。这种张力的存在才使得道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永远都是对非道德的超越,没有了不道德,哪来的道德可讲呢?正因为如此,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现实中的各种非道德现象,另一方面,我们才提出道德建设的命题。所以,争相道德建设是我们今天一个重要的话题一样,不道德的现象也同样构成今天的一个重要话题。他们二者之间的这种如影相随的关系表征着道德的超越性意义。

表现之四,把道德理解为做好事。其实这样的理解并没有多少现实的依据。从做好事者来说,他可能认为自己的某种行为是道德的,但对于那些接受者来说,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一定领情。如当你在试图想帮助一个人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种来自对方的逆反心理。另外,即便是这样的事情算是好事,不过,这样的好事价值也并不值得大肆吹嘘。从根本上说,人们之所以选择做这样的好事,很多情况下是出于一种本能,一种人之为人的冲动,不一定非要提到道德的层次上来谈论。进一步说,当把做好事作为一种口号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的时候,就会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态。每一个人都希望在当今的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做好事的道德英雄来,似乎所有的事情都要他们来做才能证明他们的道德楷模的意义。而对于自己来说,这样的好事离自己越远越好,以至于用这种心态来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从表面上看,社会轰轰烈烈地在大讲道德建设,好像是在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实际上则意味着每个人的道德要求在不断地降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