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隐藏的论语》为政第二

(2018-11-22 18:40:55)
标签:

论语

新燕顿旺

文化

分类: 《隐藏的论语》(已出版)

坤:为政第二

《为政第二》是按《周易》“坤”卦的内涵来编排的。

坤:六个阴爻。代表静、地、万物资生。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彖》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又说:“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与本篇“为政以德”的中心思想毫无二致。

 

以德治国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gng)之。”

 

孔子说:“政治工作要以德为中心,好比确定了北极星的中心位置,其他星星就自然围绕在它的周围了。”

 

北辰又叫北极星,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是绕着它转的。政治活动错综复杂,可只要把握住“以德治国”的纲领,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一原则是亘古不变的——坤,静也。

可要这么说,很多人会不服气,觉得孔子不懂政治,因为现实生活中,政治更多是体现出“权谋”的一面:表面工作会做、与领导处理好关系、搞几个政绩工程,加上一些形象包装,升官才有指望。那一套孔子大概也知道,他曾出仕四年,官至大司寇,代摄相事,对官场上的陋习必有知闻。《为政第二》作为《论语》“学以致用”原则下,为政的开篇,点出的是“权谋”背后起作用的德,一般人所认为的官运,那个不可主宰的东西,恰恰是德。

李世民曾直言:“凡人主惟在德行。”刘备也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朱元璋大封功臣,奉劝他们“以德善持富贵”,后来杀的功臣,全是品行有问题的,得善终的,徐达、汤和、李文忠等人,都品行端正。

以德为政,可德是什么?德又如何指导政治活动?文章才刚刚开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综观《诗经》的内容,用一句话概况,就是思想纯洁、情感真挚。”

 

蔽是遮蔽,引申为涵括、概括。“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駉(jing 壮马)》,全诗颂鲁僖(x)公牧马于野不害农田,以喻乐育贤才。思的古字是上“囟”下“心”,囟是头脑,代表思维和思想,心主情感。所以,一般注解将“思”作为无实义的语气词是说不通的。“邪”通虚,无邪指不虚伪,正直纯洁,“真正无有邪曲”。

德是什么?当你想追问答案的时候,冒出一章孔子研究《诗经》的心得来,以《诗经》作比:政治活动如同诗三百,但贯穿其中的,是思想纯洁、情感真挚。

从造字结构看,德从“二人,直一心”。直是“十目”,“”表示躲在围墙后隐藏起来,十目表示很多眼睛在看着,即无法隐藏为“直”。德的意思就是:大公无私的清净之心,与“思无邪”意思完全贴合。为政以德即天下为公,要求从政者大公无私,心地清净。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以政策法律来引导、以刑罚惩治来管理,老百姓只想着免于刑罚,没有廉耻之心。以道德品德来引导,以礼乐规范来管理,老百姓会耻于做坏事而严格自律。”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可法制有其弊端:

其一,只要能钻法律的空子,人们非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最善于钻空子的人又恰恰是那些官员、执法者——他们更有资源、条件、能力逃避法律制裁。

其二,法律的出台,要对文字进行各种考量,使法律文本只能被少数人所理解,民众的法律知识始终是有限的,所以“法律”带给老百姓的“负担”也很重。

其三,法律是制恶,却不能教人向善。向善要靠道德、礼乐去宣扬。

其四,法律规定越细、越繁杂,那些用以约束极少数“坏人”的条款,反而限制了大多数“好人”的权益和自由。

所以,神化法制,是有钱、有权的人最爱做的,因为普通百姓跟他们玩不起“法律”。孔子聪明,想在法律之外,再给当权者套一个道德的绳索。结果被当权者逼得惶惶如丧家之犬,这才是儒学处处吃瘪的终极秘密,没有哪个当政者真的情愿接受舆论和道德的监督与束缚,鞭子不抽,所有驴子都是不愿意拉磨的。

当然,法制并非一无是处,在运气好的情况下,也能保护穷人和弱者。什么运气?证据!你事事小心,随时随地保存证据时,可以。举证之所在,胜诉之所在。

“道之以德”,道,导也,指社会宣传工具的舆论导向。

《论语》中的“礼”,不仅指社会道德规范,也包括了今天我们法律规定的某些内容。比如孝养父母,过去属于礼的范畴,今天写入法律了,缺少点人情味了,能不能杜绝不孝养父母的现象呢?事实让人惊讶。用法律规定的效果未必比用道德约束的效果好,但少了“有耻且格”的好处。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修学,三十岁能遵循礼法而有所立,四十岁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岁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岁能平等地对待大家的意见,七十岁时,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礼范畴。”

 

上章讲“德”的好处,现在来看一章孔子的修学报告:

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出生于一个曾经辉煌而走入没落的贵族家庭,到他父亲叔梁纥()的时候,境况并不理想。父亲死后,孔子与母亲受“大奶”排挤,一起迁居到另一地生活,用度拮据。孔子年轻时不为当时的权贵所接受,在一次参加季氏举行的宴会时,被阳货无情地拒之门外,但孔子并没有自暴自弃,从小就有志于学。

三十而立,是“立于礼”的意思。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我们看孔子年谱就知道,他三十岁时便成立私学,开始面向社会招生,报名费:腊肉十条。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这一点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到了。我常听朋友说“人到中年万事休”,那意思是“三十而惑”啊。人立身善道,在遇到逆境、诱惑时,往往会内心动摇。孔子则不然,四十岁已能真正守死善道,绝对信得过了。

五十知天命。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周易·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说明道为阴阳之和变,道自性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说明天命指的是人的体性,即天赋之命、形而上的命体。《说文解字》说天从“一大”,这么说天命就是“一大命”,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知天命以后的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没有真正出仕,非常耐人寻味。

那么天命与生命不是一回事情吗?人难道有两条命?这个“我是谁”的问题,是一切宗教、哲学的重点所在,我们且多花些笔墨,稍加探讨。

儒家讲:“率性之谓道,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可见性与道是一。而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是能通天、地、人的生命的本体。

佛家认为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地(有形物质属性)、火(温度)、水(湿度)、风(运动属性)的假合,不是真我。那个真我,就是能发起听、看、嗅、尝、触、思各种作用的功能,他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与三世诸佛不一不异。器世间的万事万物,好比以金作器,而器器皆金,究其缘起都是这个性空之佛性,此外无物无心。

道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见道家的“道”也指人形而上的本体。

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的古老传说,也如同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一样: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宇宙漆黑一片,像一个鸡蛋。这时,伟大的英雄盘古辟开天地:阳气上升为天空,阴气下降成大地。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顶天立地,变化身体,天高一尺,他的身体高一尺,地深一丈,他的身体也长一丈(恰如佛家说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周遍世界)。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慢慢地躺在地上。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骨骼变成树木花草,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精髓变成珍珠玉石,汗水变成雨露。呼出的空气变成风云(恰如道家说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中医理论和道家思想中的“气”,有时也是道的概念,又作“炁”。《黄帝内经》指出,气是宇宙万物成长成形的动力。《周易·系辞传》说:“乾知太始,坤作成物。”韩康伯疏曰:“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阳之气,万物皆始于气,故云知其太始也。”女娲造人以后,要对着泥人吹一口“气”,泥人才有生命力。所以,气也是指人和宇宙之所以发起各种功能的本体。《庄子》、《管子》曾专门谈到过气,指出气用以表达形而上道的内容。但气也可以是具体的,南怀瑾先生曾将“精气神”比作“能热光”,非常形象。气聚为精,精散为气,这个“气”则是相对精、神而表达的较为具体的心性特征。我们要了解气,便可从人的精神状态、气色和各个生理机能去观察。所以真正的气功,也是要参究生死和人的本来面目的。

其他代表道的名词还有很多,比如性、心、天等。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也能创造出个新名词来。朱熹弄了个“理”学,我们可以叫“狗不理”学,又香又好吃,一定更受欢迎。

综上我们就知道:平常所认为的“我”,是“小我”,或说“假我”,那个真正的我,是周遍一切世界,融通天地万物的。他清净无为,没有对立,只有感通。打个比方,我们不同的人就像不同的灯泡,灯泡发出各色的光,不是灯泡的作用,而是灯泡后那无形的电流所起的作用。孔子知天命,就相当于明白了灯泡发光是由于“电流”的作用,这下子一通百通,与万物一体无碍了。

天命是人的本来面目,可它又无形无相,叫人怎么印证?佛、道、儒三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修行方法,引导我们去认识、体验它。如静坐、念佛、念咒、观想等,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研究。孔子之所以能悟天命,与他四十不惑,能真正彻信人事因果规律,克己复礼,守死善道关系非常大。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耳顺”的其他解释非常多,有说是“听他人之言,而知他人之心”等。我这里取平等心、平等听闻,是由整章记录孔子心性修行的报告而言的,强调的不是一般的能力智慧,而是孔子的心路历程。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以上是我对于孔子修学报告的看法,至于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的解释,古今注释不一,是非难论。本篇以“为政”为题,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

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七十岁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孔子的修学报告,是以德为政观点的小结,更具体地阐述了德治的各种优势。

孝治天下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就是孝。”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违背就是孝’。”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按礼的要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按礼的要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我们先来看这个“孝”字,它是“老”、“子”上下的结合。表明子女对父母、长者尊敬、报恩的行为,同时也表明,子女将来也会成为父母、长辈,也需要他的子女来孝养,是代代传承的意思。

中国有句古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要谈孝,非要熟悉什么是难念的经。最常见的如婆媳问题、观念的代沟、利益冲突等。佛家有句话:“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无缘不聚;子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可见家就是矛盾的融合体。比如夫妻关系,结婚时都欢欢喜喜,可日子一过哪有不吵架的?打架的都是多数,更有拿刀相向闹出人命的。我们回头一想,婚姻家庭怎么就成了催命符了呢?其实这就是孝弟的基础出了问题。

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是谥号。其父孟僖子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仲孙氏暗中执掌了鲁国国政,是越礼行为。孟懿子问“孝”,孔子对以“无违”大有深义,是叫他不要违背父亲的话?还是叫他不要违背国家的礼数?孔子或许是故意不挑明,好让孟懿子自己体会。

接着樊迟上场,他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孔子对樊迟讲述“无违”:生则事之以礼,死则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下我们心中的疑虑打消了。如果孔子是叫我们不要违背父亲的话就麻烦了,父亲叫我们杀人是不是也去干?无违“礼”,就没什么问题。所以孔子说的孝,不是要在父母面前毕恭毕敬,而关键是看是否“合礼”——合情、合理、合法。

家和、国治原理原则是相通的,真正成家的人就明白,要想家庭和谐美满就如同让国家国泰民安那么难。孔子说孝就是“无违礼”,而礼则是“思无邪”,于是将国治、家齐统一起来了,他们共同的精神,都体现在“礼”上。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仲孙一家很有意思,孟僖子死的时候嘱托孟懿子向孔子学礼,现在孟懿子的儿子又向孔子问孝。这样的编排是不是编辑者要表达孝代代相传的意义呢?

“父母唯其疾之忧”,有不少注解说孝敬就是要“特别关心父母的健康”。要是这个意思,原文最好是“其唯父母疾之忧”。那个“其”指的是谁?从现实的情况看,母亲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孩子得来是多么艰辛!一旦孩子病了,父母便紧张得不得了,所以我认为“其”指的是子女,用父母对子女之情,来强调孝敬的情感基础。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最令父母忧心的,莫过于孩子的病。”

 

感恩的心态是善的起点和动力,了解父母担心子女病时的心情,将心易心,子女才能深刻了解孝的内涵。人无法单独成长,没有父母的养育、国家的的教育,“狼孩”近狼,成不了企业家、政治家。所以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就不能忘记这些恩德,而要能自发地回馈父母和社会。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人以为能养父母就是孝。但是狗啊、马啊,都有人养,如果养父母而不尊重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游,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45岁,吴国人,是孔子招收的“留学生”,孔子的学校国际知名啊。子游后来当官,很认真地实行孔子“礼乐教化”的教诲,后面会谈到。

孔子对孝的回答,与前边又有不同。既要养,又要敬!生活中很多事,我们心里不愿意做的,又不得不做,于是一边骂娘一边完成它,这样并不值得赞许。如果像养猫养狗那样养父母,哪里还算孝呢?净土宗常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就是叫我们心口合一,恭敬心行。从政的人,如果表面遵从道德礼制,心里却一肚子自私自利,上班时总黑着个脸,还算不算以德治国呢?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nàn)。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态度最重要。有事情,小辈去做。有酒食,长辈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吗?”

 

“色难”的色与“贤贤易色”的色是一个意思,指脸色、态度。

这四章关于孝的阐述,步步深入。心敬是内,态度和悦是外,光心里尊敬老人,但说出来的话、表现出来的神情让人难以接受,还不够完美。这我们才知道,要做一个孝子,原来也像做学问一样没有止境。回到为政以德的中心思想上来,也有无违、恩情反刍、能养、心敬、态度和悦几个层次:

无违。治民以礼,不要违背社会礼制和道德规范。从政者凌驾一切之上,把社会礼制踩在脚下了,就成了“土皇帝”——老子就是王法。所以从政能遵守公务员条例,就是初步的以德为政。

恩情反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算你才比天高,权倾天下,也是父母、老师和国家培养的结果,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就要懂得国家、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不要做违法、不敬人民的事情。这算是进一步从情感上了解为政以德的内涵了。

能养。当政者,需有利于国家人民,普惠百姓。

敬。不要以为给大家带来了好处,就可以瞧不起别人,好像大家都该对他感恩戴德了。现在一些企业家就是这个派头,认为自己帮助企业走出了困境,就可以为所欲为。其实这里头只是他的功劳吗?没有全体职工的辛勤劳动,也不可能实现好的业绩。因此,领导者也应常存恭敬之心。

色。态度和悦就更难了。官做大了,离百姓远了,整天前呼后拥跟着一帮说好话的,人也就轻飘飘的了,说起话来当然要有派头,脸孔一拉才够威严。我们平常接触一些企业老板,员工远远看见就躲,想必是他过分严厉,和员工就有了距离。色难哪。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总是点头顺从,好像很笨。可我私底下观察他的言行,却能够将我讲学的内容加以发挥,可见他并不是笨。”

 

现在说到颜回,《论语》的文笔真如同洒脱的良马,我们的缰绳要时时提起才行。

颜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说颜回,其义仍在为政,与上文谈孝的“无违”是呼应的。颜回表面看起来对孔子无违,似乎傻傻的,但是私下的言行,却能发挥孔子的学说,将之落到实处,所以他并不是笨。谈颜回的品行,意思是叫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要领会贯通、创新发展。

孝的精神、以德治国的精神也是一样,能从表面遵从、到内心遵从,到实际执行取得好的效果,才算真正的以德治国。没有深刻领会它的精神,不懂得在执行过程中灵活变通,以德治国就是一句空话。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u)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见到他的行为,审视他的动机,考察他的目的,这个人还能躲到哪里去呢?这个人还能躲到哪里去呢?”

 

行文至此就是对前九章的结论了。

视是普通的看;观是远观;察就是细心观察。不论什么事情,不光看表面,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以及最后的结果。为政以德也是一样,不能假仁假义,而要发自内心,更要在实践中加以发挥地去做。这两章将前面的“为政以德”与“孝”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了,点明谈孝以喻政的目的,孝的不同层次,就是代表为政以德的不同层次。

德以人为本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般人认为本章是孔子在讲学习的技巧:经常复习,有新心得,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么解释也不能一定说错,只是让人觉得这个老师太普通了一点。另外,本章放到“为政”里又是为什么?

故,故旧,过去,未必是学过的知识,过去发生的事也是“故”。新,新的时代、新的事物、新的问题。所以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能从过去的经验中了解新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可以做老师了。”

 

“知新”的知,是对新事物发展规律的洞悉。《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能从历史中得到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启发,表明这个人已经通达了事物的内在规律,能举一反三,这个老师是“通达”。为政应当了解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政以德最终要是靠人去落实的,所以从这章开始讨论从政者的能力与素质。

 

12』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会将自己定型(成某一方面的人才)。”

 

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有专才,例如宋徽宗赵佶()的字画(瘦金体就是徽宗创造的)、南唐李煜()的词都是经典,但皇帝当不好。明熹宗朱由校最喜欢做木匠,一听见有人奏报国事头都要大。最后李煜亡国、赵佶当了俘虏,朱由校时魏忠贤等宦官当道,结局都不好。

相传上古伏羲氏教人结绳为网,猎捕野生动物加以饲养,使中国进入渔猎、畜牧时代,同时伏羲氏创造了八卦符号,用以占卜和观察天文,也为语言文字的诞生打下了基础。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而成医学初祖。黄帝统一全国后,率领一帮能臣致力于科技发明。在黄帝的时代,文字、医学、算数、历法、乐器、陶器、蚕桑等各种发明相继出现。据说指南车就是黄帝发明的,所以黄帝又叫轩辕黄帝。黄帝还懂得观察星象,发明了记日法,以记录日子的变化而教人如何耕种。可见自古的圣贤之王,都具备超人的才智,多是通才。

大禹治水成功以后,铸九鼎镇九州,象征国家统一太平,后代人便以鼎象征王权。鼎三足而易倾,就像国家政权一样,容易倾坍,只有平衡国家各个方面的施政,和谐发展,才能保持稳定。政治家必须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才能在为政中合理地调和各种矛盾,平衡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发展等之间的关系,确保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不器”,就是要做通才。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事事做在前,说在后,从而能带动其他人。”

 

一般注解认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先做后说”的意思,可我觉得“先行其言”已经完整表达了“先做后说”的意思了,“而后从之”则是强调君子因其行动力,而能获得号召力,这也是从政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起带头表率作用,能号召别人。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般解释为“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却不团结”。我不认同。

“周”代表平等、圆满,周遍整体。“比”表示分别、计较,执其局部。它不应仅限于与人交往,而是从政者处理人事的普遍规律。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一视同仁,顾全大局。小人却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或一己之私而分别计较、厚此薄彼,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和“不器”一样,进一步阐述从政者应具备容怀天地万物的心胸,才不会因人废言、因私废公。人的个性有很多种,不可能每个人都对你的口味,但若因此对人产生偏见,就会耽误政事。出色的政治家,什么人都要能用、会用,让他们扬长避短,使事情圆满进行。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会不切实际。一味思考,不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会非常危险。”

 

学而不思的是“书呆子”,不能融会贯通。罔就是疏漏,不切实际,看起来知识渊博,实则百无一用。相反,思而不学的是“短脚虎”,容易陷入过往的经验和主观的判断。时代不停地发展,人事日新月异,过去的经验可能会变成今天的绊脚石。

从政者身系家国命运,他必须具备超越常人的远见卓识,才能带领大家共同进步,这就更需要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有人解释为:“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消除了。”也有人解释为:“常去研究异端,那就有害了。”攻击则无害,研究则有害,那么“异端”的标准是什么?很多先进的变革力量、新生事物,都曾被视为异端。比如我们熟悉的“太阳中心说”、“地圆说”等。照相机曾被义和团当作摄取灵魂的异端。宋理学更是堂而皇之地将“异端”直指为佛教,难道孔子在世时便知道佛教会传入中国,而预留一条语录来打击“竞争对手”吗?

按以上解释,孔子就是一个大张旗鼓地鼓励统治阶级清肃意识形态的狭隘小人了,和自以为是的大笨蛋啦!不能容纳不同意见和新鲜事物,个人、社会还怎么进步?“君子和而不同”又从何说起?可见后人对“异端”的理解有问题。

攻者,可以是攻击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攻考、探究。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异端者,事物不同的方面,凡事都有另一面:

 

孔子说:“凡事多从不同的方面加以研究,危害就可以避免了!”

 

“异端”在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变迁到今天“异己分子”的意思,就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本意是“恪尽职守、慎终如始”,而后来却演变为“消极敷衍、不负责任”一样。这都是由于几千年来语义变迁的结果,非其本意。所以本章的“异端”是“不同视角、另一面”的意思,与上下文一样是讲述从政者应具备的品德和素质。对待新鲜事物,不要光看有利的一面,也思考和应对不利的一面,一项政策出台,须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察它给百姓带来的影响。

从这一章开始,将为政的基本素质与实践相结合,来探讨从政的基本规律。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都懂了吗?懂了的是懂了的,不懂的是不懂的,(分清这个)就是智慧啊。”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是孔子年龄最大的弟子,长期追随孔子,以脾气急噪、好勇斗胜出名,在军事方面有一定的专长。

从政者应该具备实事求是的品德,不能妄自尊大、不懂装懂。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即便调查了,也只能就调查清楚的部分发言,不清楚的地方千万不能想当然。

“攻乎异端”是考察外在事物的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是考察执政者内在品德的实事求是!

孔子将“实事求是”具述为对事、对人两个方面的要求,何等睿智!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qu)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学习求取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不明白的地方先保留意见,其他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就能少犯错误。多看,太冒险的事先有所保留,其他有把握的事情也要慎重处理,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犯错,做事少后悔,官位俸禄就在其中了。”

 

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zhun)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干禄,干是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

这里承接上文,强调实事求是品德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效果。“阙疑”就是不纠缠“姓资姓社”的问题;“阙殆”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言寡尤,行寡悔”指实事求是带来的真实利益。

说起慎言,我就想起有些爱发言的人,开始的时候说“我简单讲一点”,结果那一点说了一个小时,最后还“补充一点”,又花掉半个小时,听得人云山雾海,全不着调。言多必失,话不在多,而在清晰精练,官员们对下属布置工作,也宜清晰明了,话说多了反易弄巧成拙。

 

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让老百姓信服?”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的人,罢黜心术不正的人,老百姓就会拥护。反之,提拔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罢黜正直的人,就无法让老百姓信服。”

 

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三家”当权,孔子似乎是针对这一局势而作答的。“举直错诸枉”也是实事求是的品德在治理国家上的运用。《曾国藩家书》说:“爱禾者必去稗(bài),爱贤者必去邪,爱民必去害民之吏,治军必去蠹()军之将,一定之理也。”提拔君子,未必会带动一帮君子掌政;提拔了小人,就一定会形成一帮小人相互勾结的局面!用人不简单呢。

为人即为政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季康子问:“要令百姓尊敬,忠诚而又勤劳,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说:“用庄重的心态面对大家,他们就会尊敬你。领导者具备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百姓就会忠心于你。表扬有能力的人、树立榜样来教导百姓,他们就会勤奋努力。”

 

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他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孔子也同样针对季康子当权的实际情况,借问题对他提出善意的劝谏,让他以身作则,从政以敬、以忠、举善。

“举善而教不能”是树立榜样,上行下化。政治工作终究要靠百姓自觉自发地向善,那么政府的工作就是为大家塑造标准、立榜样,鼓励大家向他看齐。

庄、孝慈、(举)善,是个人的品德和修为,当政者最重要的“德能”。通过自身的美德来感化、教育及管理百姓,而不是用权术来欺骗。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对孔子说:“你怎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孝的思想用于政治管理,就是从政啊,还要怎样做才算从政呢?”

 

这里笔锋一转,直接提出什么才是“为政”?在孔子看来,为政就是“孝敬”百姓——做“人民的公仆”!佛教《梵网经》云:“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也是要将孝、友的品德扩充到天下人的意思。所以,为政不仅仅是当官者的事情,社会上每个人只要能孝弟忠信,明白礼义廉耻,都是为政。而那些贪官污吏,他是从“商”而不是从“政”。

这一章的转笔,也将“为政以德”的内涵与之前讲孝、当政者的素质、实事求是的品德等内容完全结合了起来,表明政治工作的中心,便是围绕人的问题而进行的。人能孝弟,政治自然能达到“为政以德”的要求。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輗是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軏是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孔子说:“人没有诚信,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好比马无足、车无轮,怎么走呢?”

 

白话解释“马无足、车无轮”是我自作聪明的办法,因为现代人根本没见过过去的车子,翻成白话的时候可以变通一下,读起来更顺畅。

这章与上一章是配合起来的,都是强调“为人就是为政”的观点。为政以德,也要说到,做到。《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思是说,真正高明的政治家,百姓只知道有他这个君主存在;其次一等的,他能让人们亲近并赞颂他;再次的,他能令人怕他;最次的,百姓常常羞辱他,拿他开涮。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呢?因为他威信不足、不诚信。

人民的拥戴是政治家的最大资本,这种拥戴来自哪里?诚信!这与普通人相互交往的道理是一样的。政府越是开诚布公,就越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信赖。当然,诚信、爱人是对民众和君子而言的,权术也要有,是对付心术不正的小人、墨吏的,它起辅助作用,还是《易经》阴阳相生相长的道理。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十世以后的情况,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制,在此基础上有所删加,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制,在此基础上有所扬弃,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或有继承周朝礼制和社会文化的,就算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能够预先知道的。”

 

世,古人将30年称为一世,50年为一辈。也有把解释为朝代的。

本章讲礼的变迁,却放在为政里作为全篇的结论。一是因为“为政以德”的核心是“礼”。二是“为政”的基本原则虽千秋而不变。商朝沿袭夏制,礼的具体内容有些变化,周朝又有些变化,但礼的精神是一样的,都崇尚“德”治。政治的变迁也是一样,不管是总统选举制、君主立宪制、还是集权制,它内在执政的规律都是“为政以德”,体制上的改革与变化都不过是应时而需,虽十世而能预知者。

从政者一笔抹杀前人的功绩和经验是个大忌,既狂妄又无智慧,完全忽略了历史在延承上的内在因果关系。“其或继周者”讲的是继承周朝以礼治国、以德治国的思想,不是要我们完全沿袭古制。“所损益”就是指有所创新和发展,不能一成不变。

从这里我们要知道,儒学并没有保守的主张,相反,极力赞同与时俱进。但是,在创新的同时,必须懂得继承传统中先进的东西,对不适应时代需求的加以变革。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你的祖先却去祭祀,是谄媚。理所当然要做的却不做,是懦弱。”

 

这是典型的《论语》式的结尾,既能统领全篇,又意味深远。

“祭鬼”是祭祀祖宗,代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与礼制的意思。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不是你的祖宗却去祭祀就是拍马屁。比如说抛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国情,一味去照搬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的做法,就是“谄也”。“见义不为”的义包括的两个方面:继承和改革。继承的是以德治国的精神,改革的是礼的外在形式,使符合不同时代的要求和特点。这二者都是义之所在,当勇为之。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本篇讲述“为政以德”的基本原则,将为政与为人的道理打通,以“孝”、“礼”的继承和发扬而统一起来,提醒大家保持对“以德治国”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才是横亘古今的治国之道,虽千秋而不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