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论语》学而第一
(2018-11-22 17:18:50)
标签:
新燕顿旺文化论语 |
分类: 《隐藏的论语》(已出版) |
新燕顿旺:原名吴文学,广告人,国学爱好者,佛教徒。1976年出生于江西贵溪,现居广州。著有《隐藏的论语》、《大道经纬》、架空历史长篇小说《破壁》、爆笑玄幻喜剧《鼻涕郎君》等。
其人:无门无派,亦古亦今。学无常师,行不由径。
其志:居方丈室,纳乾坤门。说空有法,证涅槃心。
说明:
我对《论语》最重大的发现有三:
第一,《论语》20篇,每一篇的中心思想被我破解。
第二,《论语》20篇的编排顺序被我破译,20篇是按《周易》前20卦排列。
第三,《论语》的主要编辑者其实是子思。
当然,我还破解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千古谜案。
《论语》编辑过程相当长,数易其稿,才会有不同的《论语》版本。而我们目前流传的版本是最后的完美版本。只有破解了《论语》的基因密码,你才能真正一通百通!
拙著《隐藏的论语》于2007年1月出版后,原书篇幅太长,现代人生活节奏快,30多万字很难静下心来读完。其次是原书中的核心观点没有在第一时间予以突出,而是放在全书最后“论语综观”里,所以这次我对书稿进行了大幅删减,想做成一个更适合普及的版本,广为流布。《论语是怎样炼成的》就是《隐藏的论语》修订版!
本文件仅供个人修学《论语》时作参考,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另外,文责自负,请勿私自修改、增删本文件内容。万分感谢!
乾: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是按《周易》“乾”卦的内涵来编排的。
乾:六个阳爻,是《周易》第一卦。代表动、天、万物资始。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而第一》就是谈人生立功、立德、立言的根本——学习、自强不息。《文言》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这便是“学而”要强调的中心思想,甚至把为学“仁、礼、义、事”的内容都点出来了。
学以致用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本章又是学而的第1章。对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关系到能否抓住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
古今注解在此处有较大分歧。一般认为孔子是说人生有三乐:所学的知识经常去复习,是学习之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是交友之乐;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火,是君子之乐。可生活告诉我们,读过的书再看第二遍,乐从何来?学海无涯而人生有限,如果学了一点知识便反复复习,多无趣、无益?朋友来了高兴是不错,可也挺麻烦,担心对朋友照顾不周,乐从何来?受人误解令人恼火,乐又从何来?
我不赞同“三乐”的解释。
首先这是孔子说的一段完整的话,不是随意拼凑起来的,是要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理解为“学习之乐、交友之乐、君子之乐”,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样的情况在《论语》其他章节还没有出现过。
其次,将“三乐”作为“学而”的开篇,比较莫名其妙,跟“学习”不搭界。
其三,从句子的解释看,“学”理解为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勉强,似乎只是为了配合后面的“习”要解释为“复习”而生硬配套的。
“学”在句首,是个主语,既可作“学过的知识”解,也可作“学问、主张、学术”解。“时”既可解释为时常,也可解释为时代、时势——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习”可理解为复习,但古字却是见习、演习、实习的意思。如“习礼乐”、“习射”等。“朋”在过去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说文解字》将朋作“凤”的古字,“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朋为朋党字。”可见朋字是因追从万鸟之王而延伸出来的,更见其“追随”本意。“来”则有归附、认同的含义。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所以,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学术主张能被时代所接受,付诸实践,不是件欣慰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亲近,大家互相切磋,不是件高兴的事吗?即使别人都不理解我,也不心存怨恨,不也是君子风范吗?”
这样就非常清楚了,本章开宗明义,孔子是用三句话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学问能为时代所用,利益这个时代,当然很好。不能影响时代,能被别人接受使之获益,也很好。纵然没人理解,为学也可以让自己变成谦谦君子,改变气质。
细细分析“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这并非简单排列的“三乐”,而是有层次感的:欣慰、高兴、不怨天尤人。孔夫子是教我们摆正为学的心态:利益时代、利益他人、利益自己,就是做学问“学以致用”的大原则,是《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是贯穿整部《论语》的灵魂所在。
本立而道生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人,而又喜欢冲犯领导的,非常少有。服从管理,不冲犯领导的人,却喜欢作乱犯法的,就更不会有了。所以君子应该致力于培养自己基本的道德品质,具备了这些品行,就自然懂得为人处事的原则、规律。而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就是达到仁的基本品行。”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小孔子33岁。有人说《学而第一》篇有子的语录紧跟孔子之后,所以《论语》必成书于有子的弟子。可在我看来,有子“本立而道生”一章只是因内容的重要性而摆在孔子“学而”章之后而已,与是谁编辑的《论语》并不相关。第一章讲“学以致用”的大原则,接着本章是讨论治学的重要规律:万丈高楼平地起。治学要注重基础,学习“孝、弟”的基本道德品质。换句话说,儒家主张做学问先要学做人、要知礼。
孝、弟即“孝悌”,属于“礼”的内容。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伦中,只有父子关系、长幼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其他如:朋友可能反目,夫妻可能分离,君臣可能倒置。所以孝、弟是社会礼制最重要的环节。
在《论语》中,“学”的含义和我们今天学校的数、理、化不太相同。孔子所谓的“学”,是包含道、德、仁、艺几个方面的,是人格、智慧、技能全面成长的“立体学习”的概念。而且,孔子将这种人格、智慧、技能的全面成长,建立在孝、弟的基础之上,让他的学生从洒扫应对中,打好品性、德能的坚实的基础。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离娄》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世间万事万物万法,看似复杂,若归源复性,实则简单。比如音乐的7个音符,能演绎出无穷的妙乐,计算机的“1”、“0”代码,能创造出无穷图案。学习如果能弄通根本的原则,就能活学活用、一通百通。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他在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与他小时候父亲要他背诵《孟子》有极大的关系。可见不管从事什么专业的研究,学问之间的道理总是相通的,彼此能够相互启发。不同领域的知识,其实就像是一根藤上的瓜,那根藤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真抓实干才有真才实学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那些花言巧语、只做表面功夫的人,是谈不上仁的!”
有些人读《论语》,就爱跟着句子的意思跑,一会儿是孝弟、一会谈仁,其实那是表面的意思,内在的含义并没有脱开“为学”。前边的“孝弟”是基础,本章是讲用真诚心、真抓实干,这是治学的前提。做人也好、做学问也好,就怕你不发真诚心,只“巧言令色”装个学习的假样子。什么是“巧言令色”?明明是玩游戏上瘾,还美其名曰“放松娱乐、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说白了就是为自己的过错狡辩!
『4』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从三个方面来反省、检查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责?与朋友相处有没有诚信相待?老师教授的知识有没有学习落实?”
曾子,姓曾名参(sh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zng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国贵族的后代。曾参十七岁拜孔子为师,是年龄最小的弟子之一,却也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少数弟子之一。一般认为他二十六岁悟道,二十七岁便已设教讲学了,这点应引起大家的注意。另外,曾子以孝子出名,《孝经》就是孔子感于曾子之孝而写成的教材。
这里仍然是讲学习的重要基础:脚踏实地,常常检查、反省。学问落到实处、动真格的,才能得到实益。“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每天的检查落实,点滴积累,正是做学问的不二法门。
『5』子曰:“道千乘(shèng)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大的诸侯国,做事严肃认真才能取信于民,勤俭节约才能普惠百姓,征用劳力符合农时的规律,才能不影响耕种和收获。”
也许有人怀疑,前面说的孝弟、忠信就是学问?学了以后在工作当中有没有用?这章就是回答:治理一个大诸侯国,也是敬事而信、节用爱人而已。为人处事的基本品行,真正落实起来,可以去治理一个大的诸侯国!
“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都是说治理国家的基本道德品行,对治家、治企也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节用指量财为出,杜绝铺张浪费。一个朝代灭亡之前总是大兴奢靡之风,奢靡败国。爱人指以人为本,将百姓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若以现代经济学的观点,节用是资本的有效利用,爱人是人才的有效利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不正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两大要素吗?
使民以时。天时不等人,在农业社会,农民误了农时就要饿一年肚子,所以“使民以时”是对百姓生计的人性关怀——尊重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为政不能扰民。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尊重师长,做事严谨、守信,对人充满平等的爱心,而又能够亲近那些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些都真正做到的时候,才可以学习典籍。”
清代康熙时的秀才李毓(yù)秀根据本章写了一本童蒙教材《弟子规》,很适合小孩读诵。泛爱众,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家庭的孝、弟之心扩充到天下人——心量大,事业才大。
亲仁,即亲近仁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理亦如此。
“行有余力”的“行”字不可忽略而过。孝、弟、忠、信、爱人、亲仁都能做到了,才可以学习文章、典籍。“文”指历史典籍,主要是《诗经》、《尚书》、《周礼》、《易经》、《乐经》,后期还包括《春秋》。那时孔子删订“五经”作为课本,用以教授学生。“文”也包括了做文章在内。
第3-6章,着力讲为学应从孝、弟等基本品行着手,真抓实干。
态度决定一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是孔子晚年在卫国招收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战国时期“八儒”的重要一支。
“贤贤易色”很多人解释为“向贤人学习要能舍弃女色”,也有说“能交换女色”的,还有说易为“轻”,即“轻女色”的。如此解释都很有问题。第一个贤是动词,尊敬、学习的意思。第二个贤是名词,贤者。易是改变。色其实是“态度、脸色”的意思,不作“女色”解,意思是说向贤者学习要端正态度,脸色要为之一变:恭敬。
子夏说:“向贤者学习,能态度端正、神情恭敬;孝敬父母,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领导者办事,能全身心投入;与朋友相处,能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还没有开始研究学问,但我却说他就在研究学问啊。”
事父母能竭其力,也指孝敬的态度,毫不保留,竭尽全力。但如果自己做不到的,则无须勉强。父母非要买辆高级轿车,你这个小职工做不到,可以拒绝。反过来,父母病了要花两千元医疗费,你明明有却不愿意给,就是不孝。孝,就要尽量满足父母合情、合理、合法的要求。“事君能致其身”是说与领导共事能设身处地替领导着想,而不是一味投领导所好,真正把事情做到完美才算尽职尽责。人无信不立,不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跟谁交往都得言而有信。
这一章,其实都是讲为学的存心和态度。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人解释为:“君子不严肃就没有威信。学习才不会固步自封。力主忠信。不要与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犯错就不要怕改正。”其中有几个问题:“重”是什么意思?“学则不固”是“不重”的结果吗?“无友不如己者”该怎么解释?
先看第一个,重如果解释为严肃,那么孔子是叫我们保持严肃、凝重的表情,来获得威严吗?那跟巧言令色的伪君子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重”不是严肃凝重,而是“自重自爱”的意思。自重则他重,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谁还能信任你呢?
第二,“学则不固”不似一个完整的句子,它与“不重则不威”句式相同,是并列的关系,共用“君子”这个主语。固可解释为局限住,故步自封。但我觉得如果与“君子不重”是关联的一句,表示的就应该是人不自重的另一个后果,即“所学的知识、品德难以固守”。一个不自重的人,整天嘻嘻哈哈、吊儿郎当,也许有点小聪明,老师教的知识都能懂,但转眼就抛到脑后了——不能固守。
再看“无友不如己者”,不少人都解释为“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我就要问孔子:怎样才算超过自己的朋友呢?不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吗?见贤思齐,见过思改,与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也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失败的教训啊。所以过去的解释非常不合理。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认为“无友不如己者”,无不通“毋”,友也不作动词,而是名词“朋友”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哪个朋友是比不上自己的”,都可以向他们学习,这也是一说。但在《论语》里,一般“无”都通“毋”,“友”作名词时作“朋”。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其实与前边“主忠信”是合在一起的完整句。意思是说:“我们自己做个忠信的人,不要与不像自己这样(忠信)的人做朋友。”不如是“不像”的意思。
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不会受人尊重,所学的知识、德能也无法固守。自己力主忠信,不要与那些不忠信的人做朋友,有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孔子意在指出“自重”、“忠信”两种求学态度的重要性。
自重,与人相处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对自己来说可使所学的知识扎实巩固。
忠信,与人相处能交到忠信的朋友,对自己的过错也能实事求是地改正。
从上下文来看,自重、忠信与上章的贤贤易色等内容逻辑一致。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过去一般将之解释为:“慎重对待丧礼,追念远久的祖先,民风就会淳厚了。” 真是这样吗?如果我们的祖先是无耻之徒,该怎么追念?最近有报纸报道,秦桧的后代要求免去秦桧像跪岳飞的“惩罚”,这就算是“追远”而带来的民德归厚?可见内义不通。而且这句放在“学而第一”里是说明什么?碰到类似的问题,过去人就说是《论语》在编辑时候弄乱了。其实不然。
“终”代表结束、结局,表示事物的最后结果。“慎终”即谨慎地对待事情的结果。如《老子》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意思是:事情即便到快完成时也能像开始那样保持谨慎,就不会遭致失败了。“追远”也不能武断地解释为“追念远古的祖先”,而是“求本”的意思。所以我更倾向于南怀瑾先生的解释:
曾子说:“为使结果圆满,就要追溯到我们的出发点和一路以来的努力,懂得这个规律,社会的道德风气就自然归于淳厚了。”
成有成因,败有败本。建立起“慎终追远”的因果的观念,民风自然归于淳厚。运用到做学问道理也一样,想获得成功,就要从一开始就好好努力。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他在《论语》中出现了几次,总是想探听一些有关孔子的“八卦消息”,不像是孔子的学生。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
“闻其政”是闻达、预闻政事的意思。有人将之解释为:“孔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打听政治上的事情,是他想求官职,还是他想给那个国家提供一些建议?”我并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闻”者,闻达,了解,不是打探的意思。
子禽问子贡说:“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地方,总能预先知道那里的政事,这是他刻意打听到的呢,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子贡说:“我们的老师温和亲切、心地善良、尊重他人、生活节俭、谦虚礼让。老师深谙各国政事,就算是他四处征问来的,也与一般人的征问很不相同吧?”
品德高尚与知识渊博,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有着强烈的内在关系。因为品德高尚的人,很多人愿意向你倾诉并听取你的意见,这也使他自己得益。人格完成了,学问也自然成就了。
温、良、恭、俭、让是孔子的画像。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曰勤,曰俭,曰不敢为人先。”二人修为何其相似!
“温、良、恭、俭、让”在内是指一个人的人品,在外表现出的是求学的态度,你能做到“温、良、恭、俭、让”,老师会格外喜欢你,领导会格外器重你,都愿意将你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所以知识易学而品德难成,为学先为人的道理就在此地。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do),可谓孝矣。”
这句的争议在“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有人解释为“三年不改动父母的规矩习惯”,甚至还有将“父之道”解释为“父亲走的路”的。那如果父母过去所定的是坏规矩该怎么办呢?所以他们又解释为不改动父母规矩中“合理的部分”,可原话没这样的意思啊。就算如此,如果父亲是建筑工人,儿子是不是也要去工地干三年活才叫孝?所以“父之道”解释为父母的规矩、道路不合理。
我们解释一句话,就应该对整段话完整地领会,而不要局限于一词一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的“其”,指的是子女,如果指父母的话,那“父没”——人都死了,还怎么看他的“行”?所以本章的解释是:
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看他的行动。三年的所作所为都符合父母在世时的教导,就算得上孝了。”
“父之道”,指“父母在世时所认可的志向和道路”。道者“导”也,父母的教导。孔子称其为孝,可有三方面的理解:其一,这个人诚恳踏实,不会因为父母督促得紧就随便立空头志向;其二,这个人有抱负又有毅力,不会因为父母去世没人管了,就志气消沉,放松自己;其三,这个人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小的时候,我们入世未深、所知有限,对父母的教导未必心服口服,只有“三年”在实践中加以思考和体会,才能明白父母之心是爱人之心,父母之言是成人之言。这样即便志向有所更改,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舐犊情深了。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讲的是远大志向、踏实进取必须结合起来。与上章讲孔子“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质是一致的。
知人识礼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社会礼乐的运用,以创造和谐社会为贵。中国古代先王治理国家的原则,就宝贵在‘和谐’这个地方。如果不管大事小情,都由着他不管,想自然而然达到和谐的社会,往往是行不通的。我们知道‘和谐’的宝贵,而一味地迁就‘和’,不通过礼乐、道德的力量来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也是行不通的。”
前面说学习、做学问,怎么突然说到“礼”呢?这就是《论语》的魅力之一,让你在突兀中寻找答案。
有子说礼用的核心原则——和为贵。“和谐社会”是一切政治行为的最高境界,但要真正创造“和谐”社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有子说了两种错误的观念:
一是“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什么事情都任由它发展,是行不通的。比如市场经济是不是完全自由的经济?当然不是,政府还需要宏观调控、服务和管理,迷信“上帝之手”其实是非常愚蠢的。所以古人所谓“无为而治”、“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并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不乱管”。
另一个错误观点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我们要留意这个“亦”字,就表明与上句的并列关系,表明“知和而和”和“小大由之”一样是错误的。如果仅仅为和而和,凡事只当和事佬,对矛盾双方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板子,表面维护一团和气的假象,不以“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也是行不通的。
“小大由之”可能大多数人都知道行不通,可不少人会有意无意地犯“知和而和”的毛病。比如家庭暴力,有多少妻子因为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而一再地纵容丈夫的变态行为?比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问题,政府会否因为担心丑闻外扬,影响执政党的形象而不彻底查办呢?有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和谐是在圆满解决各种矛盾中形成的,而不是表面掩盖矛盾。
从礼用“和为贵”的基本原则,启发我们如何才能将学问切实运用于实际,学问能否真正付诸实践?本篇从这一章开始转而讨论礼与为学的关系。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诚信待人而言行得宜,则可言出必行。恭敬待人而言行合礼,就可免遭耻辱。因他不失礼、不失信于周围的人,所以他也能受人尊敬。”
信是内心的品德,义是外在的行为。义者,“宜”也,《说文解字》说“此与善同意,故从羊”。人仅有内心的诚信是不够的,还要行为善良。以前“盗亦有道”,也懂得信,可行为不义,内心能恭,但行为粗鄙,所以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不失其亲”的失指过失,亲指周围交往密切的人。
本章与上一章是配合的,讲“礼”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他能帮助人们完善人格、行为,成就真正的学问。礼、义的言行是为人、为学的基础。
一个人知识再多,如果行为恶劣,无恶不作,那还不如不学。枭雄、奸臣们学问、能力都很好啊,可误将聪明才智用到了邪道上,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像希特勒,也很有个人魅力的,这样的恶魔更可怕。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不贪图口腹,住不贪图安逸,处事机敏而出言谨慎,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可算得上好学了。”
做学问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心无旁骛才能学有所成。好学的人甚至食不甘味、夜不成寐,为钻研一个事情做到忘身的地步。“忘身”是一种定境,我们经常看到有成就的书画家和科学家,不少都很长寿,看起来鹤发童颜的,就是因为他能致心一处,达到物我两忘的定境,契合了养生之道而引发的身体变化。
本章意在强调“礼”能帮助我们减少利欲之心,专心致志,增长学问。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逢迎巴结,富有却不目空一切,怎么样?”孔子说:“不错了,但比不上安贫乐道,富贵却仍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里说的‘将那上等的玉石象牙,巧妙地切磋,用心地雕琢’,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可以与你谈诗了,告诉你一个道理,你便能举一反三。”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不容易了。没穷过的人,不知道“身穷志不穷”的难处。我小的时候,每学期的学费都愁没着落,那滋味真不好受。如果是曾经富贵而又没落的就更惨了,吃喝用度习惯了奢侈,一旦只能向别人借的时候,难免不看别人的脸色,哪里还谈得上骨气?所以贫而无谄难哪。反过来看,人若是大富大贵的时候,狂妄劲就上来了,觉得自己是天才。所以富而无骄的人也不多见。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就更少。三餐不继时,还上学干什么?不如去放牛、打猪草,你去跟他谈道,“民以食为天”就是最上道。佛家也说“无财不养道”,今生极贫苦而想成道的几乎没有,这是“贫而忘道”。相反,一个人如果富贵了,便不把道德、法律放在眼内了。男人有钱就变坏嘛。
关于贫富与为学的问题,由子贡这个工商业界的钜子提出来真是最好不过了。从子贡一生的行履看,的确够得上“富而好礼”,不容易。一个社会想令贫、富者各有所安,就需要发展多元的价值观。穷人只要能够温饱,可让他安于自己的才艺、善良的美德、奉献的精神。富人只要有吃有喝,可以让他安于心灵的纯净、宗教的皈依,最好能将助人当成他一生的事业。
回到为学的话题。真正好礼、志求于道的人,是为学最好的助力剂。“如切如磋”是说用道、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如同树木之剪裁、玉石之切磋,事关人生观和目标志向,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如琢如磨”是说我们自己的日常修行,指在生活的细节中切切提斯,不断精益求精。既能从高处着眼,又能从细处着手,何愁不能成就呢?
本章进一步强调了礼用对为学的好处。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就怕你不了解别人。”
为学说到底,就是“知人”,知人者智,智慧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世间的一切问题,追究起来都是人的问题,而知人的下手处是知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才能及人。知己则本立,知人则礼立,本立道生,礼立而功德成就。这便是《学而第一》篇的结论之语,又是第12-16章关于礼与为学关系的结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全篇概括地提出了为学的原则、心态、要点,做学问、做人相辅相成,自知、知人、识礼为根本。这些内容在整部《论语》中是贯穿始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