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色戒:共业还是别业?

(2007-11-04 13:21:01)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影评/乐评

分类: 电影眼
色戒:共业还是别业?
这两天听说《色戒》内地版被剪12分钟,上网查有没有海外版时才发现:李安这部戏的名字与钟丽缇演的一部片子重名,她那是讲和尚破戒的事。我没看过那部戏,应该说情欲戏、三级片我看得非常少,恐怖片也是。尤其是有小孩之后,恐怖和太暴力的动作片都只能悄悄看,于是碟买得就少了。
 
没有海外版在网上流传,所以我去电影院看了“清洁版”。感觉是相当棒的电影!当然,出电影院的时候,听见旁边两个女生悄声说:“在电影院看文艺片还是不过瘾。”也是,影院5.1影响听叫床的声音,绝对不如枪声和爆炸声更立体更吸引。
 
《色戒》最大的特点,是将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淡去,成了一层底调,来烘托大时代中那么几个小人物的命运。所以易先生如何杀人如麻、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不讲;政治立场、阶级斗争,不讲;光讲他作为男人的一面。就这一面,也不光彩,说白了有点变态。“变态”是要反射电影里不讲的东西,反射社会动荡给人灵魂上造成的扭曲:恐惧,和不信任。
 
我们先从女主角王佳芝说起吧。汤唯和梁朝伟长得很像,特别是鼻子及以下,可究竟是属于“事业脸”还是“夫妻脸”,我不清楚。媒体都在讨论他们在电影里假戏真做,具体画面我没见到,不知真还是假。若依我的推测,只怕“真戏真做”的成分更大。梁朝伟50岁以后的生活,说不定刘嘉玲陪在他身边的时间没准还不如汤唯多。呵呵,扯开八卦一下,纯粹瞎猜,大家不能信的。
 
色戒:共业还是别业?
 
色戒:共业还是别业? 色戒:共业还是别业? 色戒:共业还是别业?
 
汤唯饰演的王佳芝根本就是个感性的动物,联系到张爱玲的身世,没准就是作者自己顾影自怜写出来的东西。我们知道,张爱玲的是非观念连方向感都没有,晚年还写过几篇纯反动的小说,我们不清楚她是不是受了威逼利诱,但可以肯定她对社会革命、国家太平不感兴趣,她的世界里希望的是“红楼一梦”,为情而活。所以《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相当大,她在《红楼梦魇》里讲,几乎能把整本《红楼梦》背下来,烂熟到这个程度,不细读几百遍是不可能的。先知道这一点,电影就比较容易欣赏了,我们是要从个人的角度,管窥一个时代,这个角度是属于感性动物——张爱玲的,没有大是大非大丈夫,只有小恩小惠小女人,没有忧国忧民,只有风花雪月。你可以不同意她的思想境界,但不妨细细欣赏她的心灵世界。
 
王佳芝热衷的是布尔乔亚的生活,读小说、看爱情电影,而且泪流满面。她之所以参加“革命”,与其说社会困境触动了她,不如说是邝裕民的个人魅力感动了她,留意她最后伸出手时的那句话:“我愿意与你们一起。”而不是“我愿意为民族利益献身”。电影中间有一段她去领米的故事,身边随时有尸体抬走,我们发现美丽的女主人公一脸冷漠,没有任何感觉。她就是那种只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的人,所以买完米,依然要拿出自己的积蓄去看一场电影。后来她扮演麦太太,演得很投入,乃至回到同学们中间后,还无意识地出现“阔太太”的言行举止,实际上,她骨子里就是渴望成为那样的人。这些,我们用佛教的术语,称其为“别业”,每个人身上的气质、梦想、生活态度等。
 
然而,大道理管着小道理,共业决定了别业。佛陀的本族释迦族面临外族侵略,全族都被灭绝,佛陀都奈何不了,目犍连用神通把一部分人装到罐子里,再放出来时仍是血水,神通都救不了。你能说释迦族的所有人都罪该万死吗?老人、妇女和孩子们,为什么也要死?道理就是这样,共业不能转。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个人的理想、期待,都无法满足。和张爱玲在现实中遭遇薄情、孤独老死一样,王佳芝以为的“情妇”生活,被现实的共业击打得粉碎:第一次献给一个有嫖妓“经验”的同学,而不是邝裕民;与易先生的第一次,她本来想着做足前戏,来一次终生难忘的献身,结果让易先生粗暴地强奸了;再后来,多数的亲热都笼罩在恐惧、不信任的阴影之中,周围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这就是共业,它影响你,牵动你,改写你的命运。
 
易先生就是这种共业的集中体现。他身不由己,做的未必是自己想做和愿意做的,失去了人的基本人格,如王佳芝所说:“他只有在伤害、侵犯我的时候,才能证明自己还是活的。”梁朝伟的表演异常完美:在日本酒馆里,王佳芝唱歌时,他抽烟的手轻微颤抖,眼眶的泪水和强压的平静,都已经超越了表演而完全成为那个层层防卫被摧毁,人性开始复苏萌动的易先生。那一刻,王佳芝本来以为自己如同日本的妓女,开始得到了易先生连太太也不买的六克拉钻石。易先生本来以为自己宛如电影开头的一头猎犬,而又找回了做人的熟悉感觉,终于能敞开心给王佳芝买别墅、一起外出了。这时,“共业”的层层锁链相扣,便到了最后爆发的一刻。
 
后边的戏有好几处值得玩味:
 
一是邝裕民的爱情的觉醒。他终于在王佳芝频频被伤害后,发现自己是爱她的,发现自己并不能因民族大义而真的放弃心爱的女人,所以他有强烈的赎罪欲望;
 
二是王佳芝对时事“共业”的觉醒。“走吧”,是王佳芝布尔乔亚本色的最后一次光芒,此后她奔向大街,发现自己如同隔离在世界之外,本来在外面盯梢,与她同一战线的同学们呢?本来招手即来的车子呢?我们看见她东奔西走,孤立无援,如同被遗弃。终于上了一辆人力车,拉车的小伙子热情地微笑、卖力地踩车,还是没能逃过易先生即刻部下的罗网。王佳芝拿出那颗毒药,嘴角带着一丝冷笑,这时,她终于看见了隐藏在易先生背后的那股社会力量了。
 
三是易先生的人性和社会性的觉醒。人性的觉醒我不说了,主要是因为王佳芝,她不太职业的美人计,让易先生感受到了真实的生命力。而我所说的社会性的觉醒,或说共业的觉醒,电影有两处非常明显。一处是日本酒馆,易先生说日本人唱歌像哭,知道自己节节败退,离死不远了,而那些粉墨登场的陪客,依旧故我地享受最后一点快乐。另一处是电影的结尾,他知道一伙学生想杀她,有美丽而纯粹的王佳芝,还有另外几个花样年华的学生,他独坐在王佳芝房间的床上,流下了眼泪。最后一声钟声,吓了他一惊!没错,就是丧钟。易先生其实早已明白自己就是那粉墨的陪客,社会性的变革如同学生们想置他于死地的决心,将如波涛一般汹涌而至。这便是共业的力量。
 
记得易先生在批准杀害学生后,下属交还钻戒,闪闪地在桌面摇摆。我就想:为什么是摇摆,而不是滚动?大概是因为它如同易先生内心珍贵而沉痛的记忆一样吧,色,还是戒?摇摆不定。又或者,那摇摆正是王佳芝戴上戒指一刻的心理。当六个岭大学生被推上刑场时,我们感受到两种表情:几个人嚎啕痛苦,是在共业中抒发别业的绝望情绪。王佳芝和邝裕民相视而望,嘴角分明有一湾浅笑,那是她们终于找到了别业与共业的交接点,无悔的无悔,无过的无过了。
 
人世之苦,一如《色戒》,一边追求,一边失去,追求越多,失去越快。王佳芝爱的是“邝裕民+易先生”,前者让她高尚无我,后者让她尽情自我,上了刑场的邝裕民,差不多接近这个品质了吧,懂得爱江山,也疼美人了,此虽死何憾。也是上了刑场的王佳芝,才真正认清楚了流着布尔乔亚血液的自己,也仍然是个革命者,钻戒也终究是块石头。而革命的意义,是为改变每个人的别业而赴身以死,力图扭转共业,为千万人谋千万世。大爱的残酷性,便在于必须牺牲自我,有所戒,后有所求,因为懂得爱,所以放下爱。王佳芝和邝裕民临死前浅笑的一望,或许是因为此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