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职场故事产经/公司 |
分类: 广告江湖 |
十年广告路(二):问道北京
大学毕业时的我和现在的我完全是两回事。那时我可以说是个“愤怒诗人”,一身毛病:孤傲不逊,自卑自大,常出口伤人。当然,也有点浪漫气质。一句话:那时活在幻想中。
看大家的留言,对我和“306宿舍女生”的感情戏感兴趣,可我得泼一盆冷水:我和她从一开始就没什么戏。当时我对自己与女生交往的能力非常怀疑,连遭挫折,深感失败,越失败越不服气,越不服气越想证明自己,而证明的方法就是:真的好好谈场恋爱。所以“306宿舍女生”其实很冤枉,成了我想好好谈场恋爱的目标,完全是我一厢情愿而已。到荣事达以后我们基本就没什么交往,老远看见,要么她逃,要么我从她眼神中的读到强烈的“不耐烦”字样。呵呵。再过一年,她和隔壁办公室的才子编辑谈恋爱了;再过几年,他们结婚了。
情场失意,职场得意。这一组文章不是讲感情的,讲广告,也非常多传奇。1998年初,我们先在荣事达实习三个月,进行了非常正规的培训,包括企业文化、产品知识等等,后来又去商场站柜台促销。这一阶段,为我日后做广告打下扎实的“商场促销知识”的基础:导购员是怎么接受商场管理的,应如何向客户介绍产品,促销活动要如何执行等等,我均有亲身体验。我们培训时的主讲老师马总,是一个从销售总经理位置上被“挤下来”的。后来我们喝酒聊天,才知道他因性格直爽得罪了某位总裁,便被制裁了。这让我对荣事达的人事斗争有了初步的认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事环境复杂,大企业无不如此。为此我还看了一本书:《办公室政治》,启蒙了走入社会的办公室生存法则,学了一点保护自己的基本方法。
培训后要求学员写实习报告,我写了一篇《对荣事达市场部的几点建议》,谈了自己对市场部部门设置、职责、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些思考。马总看后非常欣赏,交给“同意接收”我的那位副总裁李总,李总再分发给市场部各部门经理传阅。就这样,在我还不知情的情况下,我已在市场部声名大震,被领导们悄悄“锁定”了!培训结束后,按我的设想,是非常想外派做业务、跑销售的,原因很简单:钱!我想钱都想疯了。市场部文员一个月才600元,多少年才能还清债务?跑业务有差旅费、奖金,油水多。可就是因为那篇狗屁文章,我陆续被市场部几个领导约见谈话,说的话很委婉,但意思是一个:你被市场部要定了。
我还是心有不甘,便问马总:几个销售区域中,哪个区域老总资格最老?马总说是上海的某某。当晚我便给那人写了一封信,希望他指名把我要过去,免得我迫于无奈要跟市场部的经理撕破脸。刚到公司就得罪人,多不好啊。可惜,信寄出去几个月,一点反应没有。实习回校之后,我的毕业论文是《企业广告管理面面观》,被评选为优秀毕业论文。然后是同学们各奔东西的别离愁绪,我那个哭啊,好像把情感、就业、前途上所有的不开心,都发泄出来了。校园空荡荡的,我心里也是空荡荡的。
毕业后,我不得不去市场部报到了,被安排在“促销部”,里边有五六个搞设计的,好几台苹果电脑,主要负责全国促销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促销物料的制作和管理。——相信,很多广告人难以明白企业的促销物料是如何分派并向全国发放的,时间管控如何,质量问题应对如何等等。而我,在干了一个月,参与策划和执行某个促销活动之后,对此已了如指掌。期间,我还利用下班时间学会了打字。
忽然有一天,部门章经理找我谈话,说为了企业发展需要,公司决定派一个人去《中国经营报》社学习,暂定是我,他叫我考虑考虑。晕,那时上班还不到两个月!要是现在的我,哪用考虑啊,直接就答应了。可那时不太懂事,觉得自己在促销部呆得挺好,很多东西没学会呢,怎么突然又把我调出去?何况我一个人在北京人生地不熟的,就像放出去的风筝,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啊?再者说了,“306”就将彻底“886”了。当晚真的想了一夜: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最后我横下心来:不去北京,自己难道就不是被放飞的孤独的风筝了吗?我老家在江西,结果却留安徽工作。班里来荣事达的同学,全部外派跑业务了,天南地北,只有我和“306”留在总部。她基本不拿眼睛瞄我,偶尔一瞄,却是想说:“离远点。”人家懒得动口,直接用眼睛怒视。谁都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好吧,既然孤独与漂泊注定是我的宿命,就让我带上无人思念的行囊,问道北京。
公司给我买了个BP机,995元,摩托罗拉的,中文滚动字幕,全国漫游。呵呵,那时候很新潮,80后的估计不太熟悉那玩意儿。到北京后,我住在百万庄某出版社的招待所里,条件还不错,空调彩电都有。价钱120元/天,因为常住,5折,60元,和我同住的叫小郭,也是企业派来北京学习的,他派驻的单位是“家电协会”。就这样,我和他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中国经营报》在1998年那段时间,是全国发展最快的经济类报纸之一,几乎成为企业营销人员必读的学习材料。我跟的老师姓张,是个“名妓”,做社会新闻的,主任记者,企业版4个版面的编辑。用现在的话说:中层干部。刚去报社先各部门介绍一圈,认了认饭堂,吃饭免费!然后张记者就全国飞,一个月难见一两次,全靠自学。我便发挥了一点“外交”才能,或抽烟、或请吃饭、或帮他们打打字等,一个月下来,彼此混得称兄道弟。我对新闻单位的运作流程,企业的公关方式也都摸了底透。2005年上映《无间道》时,我心想着:卧什么底啊,kao,都是我玩剩下的。
期间还发生几件事:
一,忽然有一天,李总打电话,通知我由促销部转到广告部,叫我春节回合肥时马上与部门经理谈一下,正式入职。广告部当时主要是负责品牌宣传的。
二,在报社学习的半年时间中,我写了《冰箱行业的战国时代来临》,2000多字的文章,被《中国经营报》刊登,《北京晨报》全文转载,其实是用行业分析的视角为荣事达做的软广告,文章质量高,有观点有深度,所以是免费的。又写了一篇《动荡的98家电业》,5000多字,被《经济日报》整版刊登,当时用了“刘海波”的假名,谁知竟和《经济日报》当时经济部主任的名字完全相同,他老人家一看文章写得奇伟,纵观博览,便毫无二话一字不改全文刊登,反正他正是叫“刘海波”。该文同年也在《销售与市场》杂志刊登,用的是我真名。年后,杂志社给我寄了800元稿费。
三,98年底,转正,工资800元/月。我还被评为优秀员工,奖励1000大元。不过,这钱抵消了我出差北京半年的赤字(出差补助每日60元,刚够住宿费而已),所以我仍无钱买车票回老家过年,只好一个人在宿舍茕茕孓立。对了,我回合肥时,广告部经理已换人,又是人事斗争的结果,新来的叶经理给我配了一部NEC的笔记本电脑,这在当时是相当地新潮啊,羡煞多少人!春节期间,我独自在宿舍扫雷。经此发现:原来合肥的餐馆过年期间是关门歇业的,好几次我几乎找不到大排挡吃饭。那一年贺岁档有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我买了盗版碟,一个人看,一个人笑,晚上一个人看着床头的明月光,便想起远方的父母,和《喜剧之王》片头的情形——周星驰对着大海,高喊:努力!奋斗!(待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