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大道经纬》(完稿)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无一例外都要以修身养性为本。根本迷乱而想把末节处理得当,是做不到的。对应该着重的忽视,应该忽视的着力,从来没有这样(行事颠倒而能成功)的道理。这就叫善知根本,这就叫智慧高明之极啊。
首先,对两处译文说明一下。第一,“未之有也”是倒装句,“未有之也”的意思。多数《大学》读本译作“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有欠斟酌。轻重颠倒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只是他们想舍本而治末的企图不可能实现而已。所以最好解释为:从没有这样的“理”。第二,“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跟格物、知至根本没什么关系,“知本”是善于了解根本、抓住关键,“知之至”是智慧的最高点。而一般人看见有“八目”,后边又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格物”、“致知”,心里就慌了,非要在文章里挖出一两个“物”、“知”的字眼来揣测不休。这样读书,才真叫“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了。
其次的问题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为什么皆以“修身”为本,而不是以“格物”为本?照常理,“八目”的“格物”在最前边啊,它才是根本吧?我举个例子吧,比如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人是铁,饭是钢”,所以要吃饭,吃饭先得做饭,做饭先得洗米。那我们可不可以不具体解释什么是做饭、洗米,而直接说吃饭是健康之本呢?可以!因为“格物”、“致知”的具体含义,实际上和“六证”——“止、定、静、安、虑、得”的方法一样,区别只在于是“坐中修”还是“历缘对境修”,是“明明德”还是“保持明德”而已。“格物”就是“止、定、静”,教我们见利思义,起心动念都用明德的标准“格”一下;“致知”就是“安、虑、得”,教我们用心智观照、分析利弊而得到正确的答案。同时,后文的“诚意”、“正心”又与“格物”、“致知”相应,教我们用“不自欺”的心态进行抉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成就一身正气。故而,格物、致知这两个环节便无须赘言了。我们将“八目”稍加归结便知道:“诚意”和“修身”才是主心骨。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又以“诚意”为本。“诚意”是由“心”到“行”的关键,而“修身”则是由“己”及“人”的关键。
最后我们来整体确定这几句话在行文中的作用。它并不是在阐述格物、致知,而是对前面“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高度总结,从“八目”中点出“修身”的重中之重!能抓住“修身”的根本,才叫识大体,才是大智慧。
我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出一道作文题:“我的理想”。我有时候写“医生”,愿意像白求恩大夫那样,为人民的身体健康而奉献青春;有时候写“老师”,为成就别人的理想、照亮学生的前途而蜡炬成灰;有时候写“解放军”,愿意为祖国的强大而站岗放哨。其实我都是瞎扯的,压根儿没认真想过真正的理想,以及如何才能实现理想,只是根据自己对什么题材“来感觉”,可以完成作文要求的字数而定。那么,《大学》的理想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热闹非凡,牛气烘烘,它会跟“我的理想”一样华而不实吗?如果不会,又该怎样去实现呢?答案就在“八目”里。万丈高楼平地起,得一步步地加以落实,其中,“修身”是最大的关键。自己的能力素质、道德品德跟不上,一切免谈!
《百喻经》有个“三重楼”的寓言:一个愚蠢无知的富翁,有一次见到别人家的三层楼房,富丽堂皇,美轮美奂。他想:我的钱不比他少,为什么不造一栋呢?于是他请来工匠问道:“你懂得造那样的三层楼房吗?”工匠回答说:“那正是我造的。”富翁便叫他为自己也造一栋那样的房子。工匠便带领工人打地基,垒墙砖。富翁看了不解,问道:“你们在干什么?”工匠说:“造三层楼的房子呀。”愚蠢的富翁说:“我不要下面两层,你给我造第三层楼房吧。”工匠们都笑了,说:“哪有这种事情?不造下面两层房子,又怎么能造第三层楼房呢?”经文解说道:“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大学》的八目也正是这样的八层高楼,要想平天下,哪能不从诚意、修身开始呢?
圣人说的话,都是治我们凡夫的病——颠倒病:眼高手低,志大才罔。所以《大学》的精义就是这样朴实而奇伟的,讲的是人之所以为人,能与天、地并称“三才”的大道,既不消沉卑屈,也不狂妄空谈,字字句句都将之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