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大道经纬》(完稿) |
《中庸》一文开门见山给出了中庸的定义,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更是将中庸遍及万事万物,常行不悖的真相一语道破。那些不明就里的人或许心生疑惑:“难道是中庸是救世灵丹吗?竟然能包治百病?”自认“圣人师”的大学教授们或许将嗤之以鼻,喝道:“子思你站起来,你以为中庸是狗皮膏药、万精油吗?到哪都能抹?”
子思已经作古,只有我老人家欠欠屁股站起来,憨厚地回答:“是的,世间万事万物,一切灾难、弊病、冲突、混乱等等,都是忘失中庸之道故。‘圣人师’啊,您能指出有哪一件过错不是因为偏离中庸之道而导致的吗?”从环境污染,人情淡薄,贫富差距,国际冲突……到空调病、近视眼、过劳死、腰椎间盘突出……,从个人到家庭、国家,从人到植物、动物,一切问题,都是因为偏离了中庸“致中和”的天地之位才形成的。所以,中庸之道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谁违背中庸之道,谁就将陷入灾难。凡圣不二,就连圣人提倡的孝、弟、仁、义,都要以中庸之道为核心准则,否则,孝、弟、仁、义亦是灾难。
南宋诗人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时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下了著名的《钗头凤》词: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唐琬见了不胜伤感,和词一首:
世情薄
回去后不久,唐琬便优郁而死。她与陆游的爱情悲歌,常使儿女泪满襟,唏嘘意难平!
按理说,写下《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伟大爱国诗人陆游,我没有理由厌恶他。但是,从他对“孝”的愚昧理解上看,他也算混蛋已极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书虽读的多,却未明理,偏离了孝的中道,使我们后人每次看到唐琬的绝唱之词都要扼腕叹息,便对陆游的母亲产生一股强烈的愤恨,甚至是诅咒!因为在一般人看来,这家破人亡的责任应该由陆母承担。这时,陆游的愚孝便成为了大不孝,他其实是在陷父母于不义,将自己的母亲永远钉在了封建、霸道、恶毒、愚昧的不仁无义的耻辱柱上,遭千世万代后人的唾骂。同时,陆游又以愚孝的方式逃避了自己作为儿子、丈夫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亲手葬送了爱人唐琬的终身幸福,使她忧郁致死。偏离中庸之孝所酿成的悲剧,竟是这么的天残地绝!相反,作为一个男人,如果陆游敢于运智慧和勇气坚守婚姻爱情,与唐琬不离不弃的话,就算自己承担“不孝”之名又如何?我相信不出十年,必定能见融于父母,得到大团圆的结局。因为母子连心,哪有真想让儿子痛苦一生的母亲?即便陆游终生被父母怨恨,也好过屈己害人,将错就错而陷父母于大不义中。
“舜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孔子以为这才是孝的真义。我看,小杖则受也分三种情况:一是自己有错,受小杖是应该的;二是自己虽然有错,却出于情非得已,乃二弊相衡取其轻者,这时受小杖当是帮父母消消气;还有一种情况,自己没错,是父母误会了,那就连小杖都可不受,以免将来明白真相之后使父母愧疚,做儿女的于心又何忍呢。哈哈。至于大杖,N种情况都是一种做法,走!古文的“走”其实是今天的“跑”——挨打不是孝,是傻啊。真正的孝敬是自己不犯错误,也不让父母犯错误,大家都快快乐乐的,“中和”,这真的很难!
人间正道是沧桑!明白中庸的涵义已经不易,要做到中庸,则更需要多么大的智慧和勇气!中庸便是仁、知、勇的合一,哪里是靠夸夸其谈得到的。据媒体报道说,“国学”现在很热,我看则不然,如果国学真的很热,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偏离中道的灾难了。《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陆九渊解说:“古人之学,不求声名,不较胜负,不恃才智,不矜功能。今人之学,正坐反此耳。”(《陆九渊集·语录下》)我所看到的国学热,不过是“时文议论”而已——争争孔子是不是丧家狗、佛陀是不是乞丐、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等等,各显渊博,在媒体上作秀,博个名利双收,而儒家思想修身齐家、为人处事的大智慧,真实的利益,他们一点没得到。到头来害人害己,大概只好在自家院子里题上一句“错!错!错!”吧,可惜文才不及陆游,流传亦成笑话。
世间的任何情、理、法、人、事、物,只要用中庸之道作为内在精神,立即就能正处于天地之位,起到万物育焉的中和之效,就像人体要健康,必先正本培元一样。中庸就是大根大本,是天地运行的内在法则——天命之道,时时不离,事事不异!不能正确地理解中庸,就谈不上知天命,更谈不上极尽人之性德了。所以《中庸》后文才讲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惟有彻底了解中庸的深刻内涵,孝、弟、忠、信、仁、智、勇等等品德才有意义,人们才能正确、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德能,尽其化育之功而非妨害之弊,而与天、地并立为三。由此也可知,《中庸》全文的首尾呼应其实是非常巧妙的,全篇一以贯之的就是“中庸”的天地至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