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大道经纬》子思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大学 |
分类: 《大道经纬》(完稿) |
说到这里,我们来谈谈“圣人”的话题。
我发现从古自今的读书人,多少都有点“圣人”情结,读了几本圣贤书,红朴朴的脸蛋上就浮现出圣人气象来,一说话就觉得自己是为了天下众生,俨然一副人天共尊的先知派头,使人忍俊不禁。这样的人,其实根本没明白圣人是怎么回事。那些真正的圣人啊,是从来没有“圣人”的概念的。
那么,真正的圣人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这第一个条件就是不缺钱、有时间,佛教称之为“清福”,人所能享受的最大福报就是清福。世间的福气——酒色财气,在命理学看来都是伤身、克身的,而且财生“杀”,使人处于复杂的人事关系之中,掣肘横生。所以大富大贵之人就像是套上车辕的牛马,辛辛苦苦;好比是旋转的陀螺,无休无止,身体又差、烦恼又多,自己作不了主。享清福的圣人可不同,有的是时间,钱够花,不需要为钱四处奔波,这样他才有条件想想宇宙人生的大问题。你看孔子,好歹是个贵族,有大夫的职位,钱肯定不缺。时间也有,私立院校的校长,日常工作就是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相。老子呢?国家图书馆馆长,也不缺钱、有时间,看书查资料都方便。释迦牟尼佛呢?原来是个太子,富有四海,整天闲得没事情干,四处逛的时候被人的生、老、病、死触动了,咬咬牙学道去,同样是不缺钱、有时间。好了,以这个标准看看世间为名利富贵奔波的蝇营狗苟之辈,哪能成圣呢?
第二个条件更苛刻了,必须要经过无穷劫难,九死一生。佛教中称为“魔考”。圣人的智慧多高、本事多大!哪来的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烈火真金,那都是从磨难中悟出来的!关于老子的资料不多,但我们仍能肯定他并没有常人的那般幸福生活,到老一把年纪还要骑青牛过函谷关,他的家产呢?儿孙呢?……所以老子很可能是个单身汉,鳏寡孤独之人。孔子不用说了,父母早亡、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一生流浪,困苦不堪,好几次都有生命危险。释迦牟尼佛在雪山修苦行,差点死掉,后来在菩提树下发誓:不成正觉,誓不起身!打坐四十九天,无数批邪魔外道前来陷害,森然恐怖。成佛之后,四处说法,仍遭到魔王处处阻碍。他的堂弟提婆达多几次想杀害他。他化自在天的魔王波旬,用魔力蔽障佛众弟子,使他们渐生懈怠,断佛法缘,使释迦牟尼佛无奈地提前示现涅槃。这种种出题刁钻的“魔考”,一脸“圣人”气象的书生们有几个能及格?
第三个条件,普行教化,重塑人类健康的灵魂、健全的人格。人们都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惜现在的老师不少是“豆腐渣工程师”。圣人深谙因材施教的无上师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度化人心,广施慧德,尽其一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许有人会说:“当老师多好啊,工资看起来虽然不高,但每年有三个月假期,福利好,又是铁饭碗,没事开几个补习班,外块捞得哗哗的,里外里一算,越算越划算……”我只好打个手势:“止,止,圣人的工作几乎都是义务的。”老子过函谷关遭门吏“勒索”,以文换自由,可见口袋里钱少啦。孔子办私立院校,一没有国家财政补贴,二没有民间资本注入,收的又多是穷孩子,虽然收学费,不过腊肉十条,可怜孔子他老人家四十多年吃腊肉,叫我肯定受不了。释迦牟尼佛的职业更尴尬,雅称“接受人天供养”,俗称“乞丐”。圣人就是这样子奉献青春、热血和口水的,苦口婆心啊,咽喉发炎都没钱上医院。请问诸位能胜任否?我看,工资被一次性永久拖欠“臭老九”,职业吸引力一定差!大家希求的多是“赚钱不厌、美色不倦”的工作。
综上,真正心甘情愿履践上述事缘者,估计就是“剩人”了吧。《易经·系辞上》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我估计那其中一根无用的,甩手一扔,就化为孔丘或者释迦牟尼,与《红楼梦》里“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的笨石头可有一比,来如不来,不来又来,前不知趣,后不识抬,实在“剩闲”得没甚道理!可这世界非得有一个生来无用,又不得不生的,是为“剩人”,为万世尊仰。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有条件、有动力去追究无上大道,为心中的一个疑问就刨根问底,九死一生爬一趟珠峰,回来不厌其烦地细述他爬珠峰的过程、所见所闻,诸如“人很小、天很大、山连绵、云脚下……”之类,令我等打心眼里写个“服”字。可我老兄糟妻犬子一家人,嗷嗷待哺,“剩”不下来啊。所以自认为“圣人情结”并不怎么高明,我只想马马虎虎做个平常人。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圣、智、仁、义、巧、利,具体是个什么东西?说是一物即不是。判断的标准,首先不在名相上,其次不在言行上,而要洞察他的内心,看他的目的和用意,所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人只有彻底杜绝圣、智、仁、义、巧、利之心时,才可能用清净、平常之心处事,方得“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无穷妙用。一旦心存圣、智、仁、义、巧、利的名相执着,便处处被束缚掣肘,违道便远,所以《老子》又有“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之语,执着名相,皆是荼毒,实为祸国殃民之论。知识分子有“帝王师”、“圣人”的念想,就已经很坏了,骨子里还是名利地位、锦绣富贵那一套。我们反观孔子,本来是有条件享受富贵的,但他舍弃了,在义与利面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义,哪怕一生“累累若丧家之狗”都无怨无艾。可见孔子并不稀罕帝王师,而立志为万民师、万世师。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孔子用他的一生实践着舍利取义,便是对历史创造者们最刻骨铭心的无言大教。
苏轼写诗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细一读,极可笑。“愚且鲁”如何能“到公卿”?这不是嘲笑龙庭宝座上的皇帝是饭桶吗,年年给你那不符合“优生优育学”的傻孩儿连升三级!可见苏老才子只是假聪明,误一生还算轻的。那些有“圣人妄想症”的文人们,临死估计会长叹“我被‘圣人’误一生”,他们哪能想到“圣人”原来是“剩人”,执行起来如此高难度啊!
好了,关于“内圣”、明明德的部分,就以“剩人”的话题告一段落。《大学》后文其实都属于“外王”的部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