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庸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国学子思 |
分类: 《大道经纬》(完稿) |
中庸礼赞!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rèn)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jiǎo)!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北方的强?还是说真正的强呢?用宽容柔和之心教化人,不报复没有德行的人,这是南方的强,君子保有这种强。枕兵待戈,虽死无憾,这是北方的强,强悍的人具有这种强。所以君子和顺随俗却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啊!恪守中庸而不极端,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治清明,不会变得腐化堕落,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治黑暗,至死不改变德行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强(qiáng),指刚强、不屈。“抑而强与”不可解作“还是说你的强呢”,此“而”非彼“尔”,“抑而”是一个转折的语气词。衽,睡觉的席子。金革,金指兵器,革指甲胄(zhòu)。矫,强健勇武的样子。塞,堵塞,不通达。
子路为人好强勇武,所以比较关心“强”这方面的品德。孔子所言南方之强,稍嫌柔弱,像上海人似的,永远君子动口不动手,“不及”中庸;而“北方之强”又嫌争强斗勇,像河南人似的,不打不成交,“过”于中庸。所以孔子执其两端,而对真正的“强”进行了一番说明。
和而不流,是指和合、入乡随俗,但不丧失原则。一个正人君子,必须要起到净化社会人心、教化他人以使移风易俗的作用,所以要能够和光同尘,激励上进,利益社会,却不会同流合污,为丑恶所污染。君子与伪君子的区别就在于此:同样在富贵乡里,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能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小人则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同样身处困境,君子坚守原则和底线,宁死不屈,小人斯滥矣。“国有道,不变塞焉”,是说当天下太平、国家繁荣的时候,不会安享富贵,腐化堕落,不求上进。因此,孔子所赞叹的强,可以用《孟子·滕文公下》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来解释。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孔子说:“迷求荒谬怪僻的识理、做出荒诞怪异的行为,后世虽有人传述,我却不干那种事。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可走到半路就放弃了,我却不能就这么放弃。君子依据中庸之道,即便隐居尘世不为人知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
素,《汉书·艺文志》作“索”,是探索、追索的意思。郑玄则解作“向来”。今取前解。述,传述、称述,指称赞。半涂而废即“半途而废”,指三分钟热度,“半截子”先生,无法一门深入。遁,逃避。
“素隐、行怪”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些变态的“科学怪人”,或者走火入魔的艺术人士。比如报纸上经常刊登一些所谓的“行为艺术”,裸体摆@符号,裸体抱鸡蛋。我就不明白:干吗非要裸体呢?后来又出现大学老师裸体上课、裸体读诗……好象不裸体就不足以称艺术,不足以领导潮流似的。我想,如果他们小时候没被傻子抱过,那大概是得了“非正常人研究中心”所负责看护的病吧,可怜孩子,真不让父母省心哪。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yuān)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君子的中庸之道,广大而又精微。以普通男男女女的愚昧,也可让他们知晓一二,但到它最高深的境界,就算是圣人也有他不知道的。以普通男男女女的无德,也可让他们做到一二,但到它最高深的境界,就算是圣人也有他做不到的。天地多么地广大啊,可人们还感到有所缺憾呢。所以君子所说的大,就大到整个天下都无法承载;所说的小,就小得整个天下都无法破析。《诗经·大雅·旱麓》上说:“鹞(yào)鹰飞上天,鱼儿跃在渊。”就是说大道上下昭著无极啊。君子所恪守的中庸之道,发端于普通的男男女女,但到它最高深的境界,则昭著于天地。
费而隐,广大而精微。朱熹说:“费,道之用也;隐,道之体也。”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体、相、用三者,本来是一,费为广大,不仅指用的广大,同样指体、相的广大。同样,隐之精微,不仅指道体精微,也指用、相精微,大家别认作三截就好了。关于率性之道无处不在的话题,《庄子·知北游》有这么一段对话: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邪?”曰:“在稊稗(tí bài 一种植物)。”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pì 砖)。”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xī 古通“豨”,猪)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dàn)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大意是说:东郭子问“道”究竟在什么地方,庄子回答“无所不在”,东郭子说:“你总得说个具体的东西才行吧。”庄子就说在蚂蚁、稗草、瓦砖,甚至大小便里。东郭子终于不吭声了,否则庄子还可能说在他嘴里。然后庄子告诉他,你根本没问到本质,我之所以举那些低微、卑下的东西,就是要让你了解万物都无法逃离它(每下愈况)。它周遍全体,异名同实,其道惟一,其变无穷。所以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吧,澹泊而又宁静啊(诸葛亮之所以被人称为道家人物,是因为他那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处在这里)!广漠而又清虚!调和而又舒闲啊!我的情志简直是没有迈脚处、没有停脚处,无去兮、来兮、止兮,往来尘世而无可归宿,宵纵虚旷之境,即使是大智者入道都不知其穷。造就万物又与万物无界,物有千差万别,也是具体事物的差异;没有差异的区别,也就是表面的区别而并无实质差异。盈虚衰灭,并非真正是盈虚衰灭,你所以为的本末也非本末,聚散也非聚散。
看了这一段,才知道《庄子》的逍遥神韵、精深莫测,被于丹之流一读,霎时就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焚琴煮鹤、暴殄天物了。以上文字虽美,气宇不凡,但所讲的内容却和子思对中庸的描述一样一样:道无形无象,却周流六虚,大而天下莫能载,小而天下不可破。即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之意。咱们蹲点的宇宙,佛言:不一,不异;无二,无别;妙有,真空。总之没法说,勉强说给你听听,大概就是那么个意思。
这几段,都是对中庸至德的赞叹之词,先以子路问强为例,告诉我们中庸之强才是真正的强: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这些多么难能可贵啊。这种品德可不是素隐行怪、半涂而废者能够达到的。真正的中庸之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就是这么的平常亲切,又是那么的广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