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大学道儒家思想新燕顿旺 |
分类: 《大道经纬》(完稿) |
跟大家汇报一下进度,我在写一本暂定名为《大道经纬:<大学><中庸>释疑》的书,《大学》部分初稿已经完成,7万字。《中庸》还未动笔。现在打算休息一下,轻松地看一些书籍,淬火之后看看会发生什么。所以“《大学》释疑”的连载也停一停,随后和大家聊一些读书随笔。我看连载的点击情况也不算好,博客里作学问很成问题,只能作为每日的家常话写。哈哈,知音难求,知己难求。
得个什么?
为什么“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的又是什么?《大学》一文不长,但处处是问题,不会问,肯定拿不到《大学》毕业证。
安而后能虑,不安就不能虑吗?勉强也能。可是虑不出个结果来,“那个”梦都梦不到。前边我们讲过了,“安”不是睡着了,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象到得来山顶,欣欣然心生欢喜,便在山顶四处走走看看一样,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各处风景宜人,有“朗月当空”、“四海晏清”等种种境界,稍不留心就会迷路,失去正定。
佛教的成就在“觉”,儒学的成就在“智”,里仁得智。智慧的开发便在“正定”中求。所谓正定,就是避开“昏沉”与“吊举”两种极端的一种“调直定”。“止”得太用力,人往往会无记、昏沉,像睡觉那种无法作主的状态,这时就要“虑”,参禅的提起话头,念佛的提起佛号,对治昏沉。而“观”得太多,又容易兴奋、散乱,这时就要“静”,息心除念。永嘉大师说:“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狂想惺惺非。”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就是静、虑等持,定中有觉,觉中有定,而不落入“无记寂寂”和“狂想惺惺”这两种智慧迷失状态的泥淖。止,则可对治妄想纷飞,攀缘无定,忙忙碌碌,“所谓万境当前,不动于中”。观,即由定发智,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彻知即空、即假、即中之真谛,则“若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狮子吼,犹如木人看花鸟”。所以,只有正定才能得世出世间之逍遥无碍。
《大学》的“安而后能虑”,就是由止达观,由定入慧。“虑”的意思是“精思、内视”。
精思什么呢?精思我们求学问道的初衷:我是谁?天赋的明德是何模样?就象上到山顶以后,回转来问问自己当初为什么上山?仍是向内发明,而莫图“安”之新鲜境界。
我小的时候,看着村子前面的连绵远山,心里总是充满疑问:山上有没有白胡子的老爷爷?山那边是什么?总想着有一天能翻过那座山头,亲眼看一看。
好啦,现在到了山顶,该为以前的种种疑问寻找答案了。这就是虑。
山顶有没有白胡子的老爷爷?没有。
山那头是什么?还是山!
没劲,再也不爬了,回家去!这就是得。
在“安”的境界里逍遥游,提起所“虑”之疑时,就如同捧了个瓷器赏风景。忽然有一天,“哗啦”一下,瓷器在不经意时摔个粉碎,那就是佛教所称的“根尘脱落”,“能所双亡”了,使你豁然开朗,一了百了,岂不痛快!这时候问题的答案都有了,心中千千结一时俱释。
我是谁?我就是佛!
如何是佛祖西来意?庭前柏子枝。
山那边是什么?是神仙姐姐的回眸一笑!
这样答才有意思。信是你的福报,省得白费气力,不信你就亲自走一遭。洞山禅师在行脚多年之后,有次在水边洗脸,看见水里的影子,豁然大悟,写了一首偈子: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中庸》引孔子的话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我们这一路上骑牛找牛,当下本已具足,却不敢担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要是一早信得过,潇洒已多时了,何劳如此辛苦重走西天取经路啊!某女尼悟道之后写诗说:“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真是亏大了,回头找老住持算帐去。“虑而后能得”就是这么个感觉,原已具足,徒劳求取,得了场空欢喜!空是真,欢喜亦是真。然后踏踏实实过日子,饥来吃饭困来眠。生活中的种种境缘,便如浮云之于青天,无妨无碍;种种烦恼妄想,就如浪花之于海水,无二无别。所以说,一念觉,烦恼即菩提,业力即愿力,事本无二,迷悟不同。儒家讲:“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懂了,就是大智慧!信得过,就是无穷福报!
《论语·里仁》开篇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里仁得智,正是“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安住在平等、亲仁的觉照状态,久之,则由定生慧,自心中之神通妙解、智慧光明忽然涌现。
止、定、静,安、虑、得,相当于佛教禅宗的“静虑”、天台宗的“止观”,也是“看破、放下”,“断恶、修善”之意。“静即是止,所谓湛湛寂寂,一念不生;虑即是观,历历明明,万象森然。静即是定,虑即是慧。”(宝静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止、定、静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安、虑、得就是“度一切苦厄”。所以《大学》“六证”心诀与佛法无二,是“正修”之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