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大道经纬》(完稿) |
“静”的环节提起“知”之一念,久而妄想愈少,心念愈澄,由混沌之极,忽而大现光明,由寂寂枯坐,静极而生喜乐。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静而后能安”。安就是佛教所说的“入定”,心系一缘,如如不动。
佛家根据入定程度的深浅,把定分成九种,称“九次第定”,具体包括: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加上灭受想定。以上不同的定境,有不同的感受和境界,会生起不同禅定的喜乐和作用。定中的喜乐远超世间情爱之乐,可使人耽于其中不愿出定,并产生消极避世的念头。甚深禅定还能治病调身,得神通、意生身等。本人证悟有限,此处不敢冒谈。但要说明的是,就算你九次第定都证到了,也还是“共法”,是外道,并未彻底解脱。佛家的成就是“觉”,智慧的成就,所以入定也以“正定”为上。正定即“三昧”,是正定、正受,定慧均等,不执不迷,空有不二,寂照一体,证得神通的极品——漏尽痛,这才是了生死入涅槃的胜因。
从止到定、静,一路破妄想,如同扛石头上山,战战兢兢,专心致志,丝毫不敢掉以轻心。这个过程相当于佛教“止观”中止的功夫。静境渐深,妄想逐步减少,知觉不昧,喜乐即生。就像忽而来到山顶,把石头一扔,轻松愉悦,便安于当下。这个“安”是概说,其实也是有变化的,清净愉悦的层次常有不同。“安”的阶段是修行中最复杂,又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这个时候,切不可执迷于各种境界,否则其定必败,而且将转入魔途。因为那种种境界,仍是意识幻化的影子。比如朱熹所说的“虚灵不昧”,或者“灵明独耀”、“历历明明”等等,都是意识形成的知觉和感觉,并不是“明德”本身。人的第六意识功能非常强大,一旦你认为有一种境界是清净、殊胜的,它就能幻化出这个境界来,足以乱假成真,令人心动!对治的办法很简单:莫作胜解,不受群邪。不管是喜乐还是忧惧、美好还是恐怖,不要当真,都是幻想,知幻即无。大家只要继续保持不迎不拒,无妄求希图之心,便得机缘具足,平地惊雷,一时心开脉解,销知破执,万法俱灭,方得与天地精神精神相往来。这就是所谓的开悟、破参,花开见佛悟无生,心性的光明德性才真正显现!
《五灯会元》中记载有两个公案:
问:“朗月当空时如何?”师(曹山本寂禅师)曰:“犹是阶下汉。”曰:“请师接上阶。”师曰:“月落后来相见。”
……
问:“四海晏清时如何?”师(金峰从志禅师)曰:“犹是阶下汉。”
朗月当空、四海晏清,功夫做得非常好了,可仍非彻底,犹是阶下汉,急需转身,于无声处听惊雷,向刀丛中觅小诗。只要不留恋于此,以为真实,即可继续精进。慧开禅师的诗偈说得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印光大师《念佛三昧》说:“若论证三昧之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反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而念,返观而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念外无观。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鞠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此之谓也。功夫至此,念佛得法,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之见,是名真见。到此则溪声山色,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嘈,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相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了诸境而了无一物。语其用,如旭日东升,圆明朗彻,语其体,犹皓月西落,清净寂然。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象,唯是一色,了无异味。论其益,现在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可见净土宗用功的方法,极效,与禅宗也一般无二,都是彻悟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