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释疑(6)数息和随息

(2007-03-30 08:45:15)
分类: 《大道经纬》(完稿)

《大学》释疑(6)数息和随息

瞎忙活了几天,《大学》接着开课,讲课前我先说两句哈,最近博客新朋友多了,老朋友也常回来看看了,但我都没顾得上回访,请大家多多见谅。因为时隔3年,我又投入码字状态了,这次预计码20-25万字,把《大学》、《中庸》放在一起理一理,为大家研究子思的思想体系,探讨其思想发展源流提供参考,也为儒学的实证追溯法脉。大家知道,写书是个苦差事,一边工作一边写书,尤其是苦差事,而一边工作一边写书还要一边帮老婆带孩子,那绝对是件痛并快乐的事——你不能说带孩子苦,是吧?否则老婆大人就拿起架子来了,孩子主要还是她带嘛。可为什么她支持我写《论语》,不支持我写《大学》呢?说实话,是因为她对我不抱希望了。写“处女作”我还可以哄她说:我成作家啦,你就是作家的夫人,多牛!现在她没觉得我像作家,也没觉得“作家夫人”的生活、社会名望改善了多少,看看稿费也没有、名气也没有,所以不吃我那一套了。昨晚我想了一晚上,打算这么跟她说:我再写一本书,就成思想家啦,你就是思想家的夫人,牛上牛!——当然,但愿她还不知道思想家的老婆通常都不好惹的真相。

哈哈,就那么个意思,在时间面前,我真有点急眼了!下面请大家翻到《大学》第六小节,跟子思一起读——

 

从定到静,差别很大,也很关键。玄奘法师翻译“禅定”,就舍其“定”字,而作“静虑”,因为他深知《大学》的“定”字,与禅定之“定”不同,反而是“静”字才更合禅定之“定”。

在具体阐述“定”与“静”的区别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教当中的《安那般那守意经》,这是佛陀亲口宣教的观出入息修定的方法。安那是“入息”,般那(bō nuó)是“出息”。所谓息,简单说就是呼吸之间的小停顿,细说则是人的心息意识。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心念其实也在呼吸之间,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呼吸来调节心意识,进入定境。具体做法是:打坐上座之后,数自己的出息或者入息。年轻人精力旺盛的,可以数出息,老年人身体虚弱,可以数入息。以数出息为例,一口气呼出之后,还未吸气之前的那个小停顿,在心里默数“1”,再次呼气后、吸气前,默数“2”,一直数到“10”,然后再从“1”数到“10”。中间如果数错了、数忘了,就重新由“1”数起。就这样,人的妄想会逐渐减少,而呼吸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呼吸的状态分四种:风、气、息、喘(修行过程中因气脉变化而偶尔出现的呼吸急促,粗浊)。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息,人的呼吸会由拉风箱似的“风”,渐渐绵长、安静,成为“气”,进而成为若存若亡、不绝如缕的“息”。这时候意识也非常清净了,妄念很少,如果还继续“数”息,反而会变成强迫性的心理负担,破坏已有的清净,所以要改“数息”为“随息”。所谓随息,就是保持“知”觉,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暖知暖,息凉知凉。这是修出入息的一个关键,否则难以入定。

对照起来,《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就相当于数息使“风”变成“气”,再转成了“息”,这时我们采用的方法就不再是“止”(止于明德、诚敬)了,而是“知”,即观照那些妄想细念,来,知其来即可,这就相当于“随息”的阶段,也是佛家所说的“不迎不拒”的意思,观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落。前边我们很细致地讲解过,一切烦恼、妄想、欲望,都无自性,本来是空,无须另外再去空它,不必刻意排斥,只要保持一“知”,就是“真照无边说似他”,“知”在修行中的重要性此刻显得格外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