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释疑(5)心有千千结

(2007-03-20 09:08:50)
分类: 《大道经纬》(完稿)

《大学》释疑(5)心有千千结

琼瑶有首歌词叫《心有千千结》,颇得李清照婉约之功,词曰:

海难枯,情难灭,与君既相逢,何忍轻离别。问天何时老,问情何时绝,我心深深处,纵有千千结。意绵绵,情切切,柔肠几万缕,化作同心结。

看到这首词,大家就知道调心之难了。明明已经在烦恼窠里,还偏偏要再寻烦恼,心有千千结,还想再化同心结,而且是个自己妄想出来的同心结,别人愿意不愿意都不知道,你说愚痴不愚痴。所以说,“知止而后有定”,那个定还不彻底,只是在心里大概有个做好人、学佛的概念,可要想以此抵挡心兵千万,就需要进一步做功夫——定而后能静。

“定”虽然有根,但风一起,树就摇,静不下来,这是习气使然也。比如脾气暴躁的人,知道要止于诚敬,可是被人话语一激,仍会怒火中烧。就算他能克制自己,不再破口大骂或拳脚相向了,但是心里却为那句激语翻腾好几天。不起现行,是把“粗念”克制住了,可细的妄想仍纷纷迭迭,如瀑如流,使人感慨自己居然有这么多的妄想,几乎一刻都不曾止歇。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就要恭喜你了,因为知道妄念多,恰恰是观心功夫进步的表现。一般凡夫活在烦恼窠里,早已被烦恼反客为主,在自己厅堂里翻箱倒柜而全然不觉。就像琼瑶阿姨“心有千千结”的歌词,不嫌烦恼多,反而担心家里贼来得不够。

“定而后能静”,关键在于怎么静?定,而后观照到细的妄念,如何香象截流?心有千千结,怎么解开?这又是个方法的问题,《大学》里是没有的,仍要参考其他儒家典籍。

在具体说明“静”阶段修行方法之前,我们先举个例子,比如两军交战,先得“知己知彼”,把对方的来路、多少人马、安营扎寨于何处仔细打探一番,才能心中有数,应付自如。对付妄念也是一样,我们先得考察考察它们究竟是从何而起的。烦恼、痛苦、愤怒、痴怨、贪婪……它们的根根在哪里?

《指月录·卷四》记载了一个慧可向达摩求法的公案:

 

(达摩)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有僧神光,久居伊洛,博览群籍,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遂诣祖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值大雪,光夜侍立,迟明积雪过膝。立愈恭。祖顾而悯之,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乃曰:“诸佛法印即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和尚翻山越岭找达摩大师,为的是求“心安”,大概是被烦恼、痛苦、痴怨等心结纠缠逼迫,苦不堪言。否则,象我们这样的人去到少林寺,先就怀疑达摩有没有真本事,磕头都磕得很不甘心。要是他不理不睬,何其恼怒也,无须下雪,早就拍拍屁股走人了!慧可不一样,深知安心之难,欲求解脱而不可得,老老实实守了一夜,又冷又饿,最后一咬牙,砍掉一只胳膊,其痛苦可想而知。我估计,慧可当时的状态已经恍兮惚兮,到了生理、心理濒临死亡的极限了。可见慧可的求道解脱之心是多么地恳切!大丈夫死则死矣,一定要求得明明白白。这时候,慧可向达摩提出性命相见的问题:我心不安,请问有什么方法安心?谁料想达摩一声断喝:将心来!这一棍子正打在妄想起处,根根都打掉了。

心在哪里?诸位也找找看!

自然是了不可得。烦恼妄想,性体本空。那就安好了,心就在了不可得处。

我们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回顾这个求法过程,不难发现:慧可之所以能悟入空性,完全是因他精诚所至,命都不要了,什么都可以舍弃,脑子里清清明明,只剩一个“安心”的细念,被达摩一喝,便大地平沉、虚空粉碎。所以说看公案是看不悟的,等你真的做到“放下”时,开悟的机缘才会来。

慧可得法之后,再传禅宗三祖僧璨(càn),他们的接引故事与“立雪断臂”相仿:

 

至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yù)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祖深器之。即为剃发。曰:“是吾宝也,宜名僧璨。”(《指月录·卷四》)

 

觅心了不可得,觅罪亦了不可得。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最后睹明星而悟道,悟的就是这个“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我们平日里起的各种妄想、分别、执着,一切事相、名相、人我、法相,究其源起,都是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人、法皆无一成不变的实性。《成唯识论》对遍计所执有不同分类,其中九种遍计者,就是指九结: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疑结;六、见结;七、取结;八、悭(qiān)结;九、嫉结。结就是烦恼的别名,因其能系结众生于生死中不得出离,所以名“结”。

达摩传法慧可,慧可传法僧璨,除了印可他们的证见,同时付与衣钵,另交付《楞伽(qié)经》四卷。在这部高深微密的经典中,佛陀谆谆教导我们:人们所执着的事相、名相,其实是妄计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是根据自己感知到的“缘起自性”的事物,生起的情见执着。而缘起自性(依他起自性),只是因缘的聚合,例如纸张,是树木的因缘和人力的增上缘聚合而成,其他一切事相皆然,性体是空。而我们却认假为真,境风吹识浪,在意识上再作种种推求,形成事相、名相、人相、法相。所以“人我”也只是意识与身根等因缘的和合,瞬息生灭无有实体。“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着;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剎那相续,变坏不停,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焰,如迅风,如浮云。躁动不安,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不知厌足,如猛火。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楞伽经·卷二》)意思是说:我们一般认为的物、“我”,其实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入聚所构成,并非真正的我、我所,就象眼睛对色尘的摄受执着,而生起眼识的作用一样。而这各种的事物、身识,都是从第八识如来藏识幻化而来罢了,刹那相续,变坏不停,何曾是实有呢。这就是人无我智。人们因这假有的世界(身器世间、五蕴十八界)和内心感知(十二入),自己演戏自己迷,更生出各种名、相、分别等等,乃“聚集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并无实法可得。这就是法无我智。

和伟大的佛陀一样,孔夫子也是相当高明的解构大师。《论语·子罕》上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正是深谙人无我、法无我的真谛而生的大智慧。

好了,我们借由佛教的公案、经典,帮助我们了解到心有千千结的缘起性空,在“定而后能静”时,就能用“空”字诀截断缕缕不绝的妄想细流,直达本源:一切的烦恼、欲望、迷惑,都是纸老虎,外强中干,假有真空,那还用得着怕它们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