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影眼 |
美国电视行业最高奖项——第58届艾美奖于北京时间8月28日揭晓,以紧张悬念见长的《反恐24小时》包揽了最佳剧情剧集、最佳剧情类男演员和最佳导演三项大奖,成为当晚最大赢家。
《反恐24小时》的胜出,首先是选材符合“主流民意”。自“9·11”以后,反恐就始终主导着美国社会的国际外交、军事战略。小布什政府以反恐为名,陆续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近年美国新闻的热点,反恐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直到现在,恐怖威胁仍然是美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从这一点看,《反恐24小时》的收视率就如同国内的“菲女”,从怀孕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媒体的追击热捧。在故事方面,《反恐24小时》的表现形式有一个相当大的突破,他把一天24小时按分秒计,节奏紧张明快,每季度分24集,叙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大情节由刺杀总统到恐怖炸弹,到第三季的生化武器,《反恐24小时》总是能营造出大环境方面牵动人心的恐怖氛围,紧扣美国时事并加以映射,使观众在观看时产生亦真亦幻的情绪。而反恐主角们在对案件的调查过程又充满了情感、人性冲突的交相织杂,更使得这部电视剧的情节起伏跌宕、故事扑朔迷离。
电视剧的生产,有它自身的规律。近年的国际电视剧市场,尽管韩国、日本也有不少精品出现,但始终无法撼动美国电视剧的霸主地位,因为它有很多软、硬件优势,不是其他国家短期内可以超越的,这个优势主要体现于美国电影工业的发展,而对电视剧制作水平产生的极大推动作用。在美国,有一大批天才的编剧,写出了《疯狂主妇》、《办公室》、《越狱》、《迷失》等题材新颖、充满喜剧色彩和悬念的好剧本;有一大批二线的好莱坞演员,他们有一流的演技,却没有一流的运气,于是转而投身电视剧的拍摄,正是他们保证了那些制作精良的电视剧的收视率;电影制作技术、拍摄手段的创新和进步,使美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准也得以大大提升:高清晰、电影化拍摄手法、电脑特技等元素的加入,已使电视剧脱离了早期的初制滥造,转而走上“精而优”之路。近年表现出色的《兄弟连》、《反恐24小时》,无论是投资还是制作效果,都堪称“电影级”;另外,美国电影工业注重市场研究、商业推广的流程化运作方式,也正悄悄改变着电视剧的生产观念,越来越多的电视剧投资商将电视剧的艺术性与市场营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了电视剧的制作踏入良性循环。
比较起来,中国的电视剧制作水平还有待提高。现在中国每年大概生产一万多集的电视剧,但是能够在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台播出的却不多,播出后能有较高的收视率、获得观众好评的就更少。而其中又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市场效应、为投资人获得较高市场回报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问题的关键,就出在电视剧的生产质量上。
一流的电视剧,源自一流的剧本、一流的演员和一流的制作水平。中国人不是没有钱,所以前期投资和后期制作的资金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们也不是没有明星,实际上,内地和香港、台湾的大量演艺人员都“开工”不足。可见,我国电视剧的生产瓶颈是出在缺乏好剧本,缺乏对电视剧市场的深入研究上。大家都不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这是大问题。现在中国电视剧生产出现的三个奇怪现象,说到底都是因此而造成的。
现象一: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翻拍不断,《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翻拍不断,却鲜有新人新作问世。最近又听说要重拍《红楼梦》和《三国志》。从中就折射出我国电视剧创作的不景气,投资人对新剧本普遍缺乏信心。
现象二:一旦出现一个受市场欢迎的题材,大家就一窝风地上,直到把这个题材拍滥。就象香港电影一样,一部《黄飞鸿》火了,就有数十部《黄飞鸿》开拍;一部《无间道》火了,几十部相似题材的电影便大行其道。内地电视剧也是如此,《牵手》火了,几十部“婚外情”同时涌现。《雍正王朝》火了,乾隆、康熙、永乐皇帝齐齐来开会。可见创作题材之单一,编剧灵感之荒竭。
现象三:叫座不叫卖。正因为创作瓶颈和市场研究的缺乏,导致一些真正的好作品乏人问津,没能获得应有的回报。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国热评,可之前却不受采购方欢迎,并未大卖。
那么,我们反问一句:难道中国观众真的只喜欢看老掉牙的金庸、古龙和四大名著吗?我们真的喜欢去重复欣赏“婚外情”和“皇帝老爷”吗?我看不是,而是我们的投资商、制作人太急功近利,没有用心去研究市场,不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喜好,只想着坐以待“利”,轻松赚点投机钱。现在中国的电视剧生产还处在盲目、粗放型的阶段,投资方普遍缺乏理性的投资眼光和科学的市场运作策略,而其中的重中之重,是电视剧的创作、生产过程与观众的脱节!从美国第58届艾美奖的获奖作品及提名作品上,我们是该好好反思、努力寻找差距了。因为,如果仍然依靠闭门造车和碰运气式的运作方式,中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是注定不会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