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美学的尴尬

(2006-08-22 23:20:43)
分类: 评论集

中国美学的尴尬

要说真话,本没有什么中国美学,如今的美学著作,仍是在西方美学屁股后头瞎转。而西方美学,是建立在西方哲学体系下的分支,学派林立,难置一词。于是中国美学也是一头雾水,莫忠一是。

最近几天,我陆续看完了朱光潜的《谈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间顺带读完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虽然李泽厚的美学著作和几部大部头的著作还没看,但现在的整体感觉已相当肯定,我认为中国美学陷入了三大误区。

第一,美学成了玄学。

中国美学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对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有什么特点等等基本问题缺乏令人可信的论证。所以美学成了无根的空中楼阁,一本本学术著作说得惟妙惟肖,却远在天边,云里雾里,最大的作用是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美学不可否认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从西方引入的学科之一,它本身在西方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令人信服的体系。于是引进的就是半成品。这几十年来,在中国一直又是乏人问津的冷学科,象是小老婆生的,极少学者研究,研究者也少有建树,连为数不多研究美学的易中天都改行品历史去了,可见美学的不景气。美学来到中国之后,并没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哲学融合改造,而对原先的观点、论证方式进行必要的完善,导致现在不伦不类、逻辑混乱的现状。大家各说各的,东一派,西一帮,都在西方美学流派底下混饭吃,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对别人的东西又缺乏分辨能力。

美是不是形式?美与真、善的关系?美是不是由直觉产生?美是不是脱离实用性质的纯粹的心灵快感?所有的结论,在我看来都是值得推敲的。其中一望而可知的卑陋、歪曲多如牛毛。

美学之玄,玄在没有主见、没有创见,更没有远见。

第二,美学成了歧视学。

美难道是脱离人而存在的吗?美难道仅仅是某一部分人才能感受到的吗?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见美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无论你是农民还是高级知识分子,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应该有美的认知和审美的权利。对于美,没有人是专家,更不可以强迫别人接受他下发的标准答案。在你对梵高顶礼膜拜的同时,完全应该尊重其他人笑他是个神经病的权利。如果美学不能解决这样的审美差异,那就是纯粹的学术失败,我们怎能硬性将美与丑按某些人的审美情趣进行划分和归类呢?这显然是错误的。但是,翻开所谓的美学著作,仍有“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高不可攀的论证和暗示。好象,只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不凡之士,才懂得美的真谛,而我们俗人,是没有资格谈论美的。美便成了贴在知识分子和极少数管理者身上的高贵标签,代表了“纯种马”的孤芳似的。我不是诗人,我不是画家,我对艺术品鉴赏一无所知。我是个庄稼汉,我是个农民工,我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那么,是谁给了你嘲笑我的审美能力的权利?

美学还是不是劳动人民的美学、平等的美学,这是个大问题。

第三,美学成了附庸风雅的艺术鉴赏。

东拉西扯之后,美学照例归结为艺术。可在我看来,这是更愚蠢的论证方式。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美吗?可我们见到太多丑陋的艺术、呕心的艺术了,怎么解释?显然,艺术≠美。把艺术的概念模糊控制为美的概念,是美学家思维混乱的典型性特征。在我看来,美学归结为艺术的好处,只是提供作者一个展示自己审美情趣的舞台而已。他们大可以谈谈诗歌、谈谈绘画,谈谈雕塑,在琳琅满目的“个人知识展”中结束文章,使人心存一个大大的感叹号——美学大师诞生了。

可惜,读书的是我,我通常不吃这一套,而是抓住根本的问题紧追不舍:美究竟是什么?恕我直言,中国美学界恐怕没人能使我信服,这才是悲哀的地方。

当美被定义为对艺术的鉴赏程序之后,我们很容易培养出一批附庸风雅的人。仿佛买一幅字画,参加一些沙龙,便俨然是美神之子了。可实际上,美精髓仍在世外,无人可识。我们便成了艺术家的奴才,变成了一个个格式化了的梵高、王羲之、李白……如果是这样,美学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中国美学的重写,看来是势在必行的,这门冷学科已经到了该热到沸腾的时候了。

 

 

投我一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愚若智的我
后一篇:《莲花》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